梁子豪:当今教育现状及其分析
话说中国教育改革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几乎越改越在根基上无许大差别,反而给21世纪的中国社会发展与教育留下了隐患,倘若我们现在走人某一个学校问着学生为何要读书?几乎都会认为小学要上个好初中,初中要上个好高中,上大学更如此。几乎所有学生从小受无论家长或学校乃至社会去灌输这种思维:谋好前程所谓“幸福”的前途生活,此思维成为套在每一个中国青少年脑中身上的定律和枷锁,几乎未有或少有人会认为自己要为国家的科学文化进步、社会需要和人民群众的幸福而去读书,更不会是对学术和人类文明产生的敬畏和探索之心。
自去年来我在报上见到关于控制教育资本即校外结构乱象的官方布告,引出了“轰烈”的“双减”政策,有些人欢呼直说对校外机构的整顿解决了长期以来教育对学生的压制,甚至还解决了不同收入家庭的“公平”。成效呢?无非是有的人头痛脑愁,有的人从肆意正大的“工作”转向秘密“工作”罢了。由于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教育被推上了市场经济的铁道车轨使教育逐渐产业化和货币化,私立学校再次走上了历史舞台而成为工人阶级家庭望而止步的门槛。将优良的中小学校教学资源垄断在某些“聪明”人之掌。由于私立学校为利润同样其他学校为升学不惜将学生老师作为他们升学率的工具,宣传上一面打着优待的旗背后尽力榨取每一分钟来使学生成为应试机器。
难道教育的目的是满足那些背后的股东和学校官僚们竞争和盈利的吗?罗素曾说:“教育的目的不是在制造机械,而是在造人!”教育是对人的素质上的全面系统的建立而适应国家社会乃至人类的发展,它必须得在社会不断发展中不断完善并且社会的教育观念得到改善。在一定的国家、阶级群体等之中,必然要为它培养本阶级的接班人而进行相对应的教育;中国共产党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教育方针即指“立德”为“树人”之根本和首要,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也认为:教育者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但看到现在无论小学到充斥着所谓“人才精英”的大学之中,都弥漫着极其浓厚的功利主义、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的腐臭气息,苦读十几年书竟是为一张成绩单从而搏得功名利禄,便可顶着“尊严”来做万众渴慕的“人上人”即那些骑在劳动人民头上作威装雅、自命清高的小资产阶级,惟有改变科举制在现代的衍生品:应试教育。许多学者则认为中国古代科举制弊端并不是科举本身而只是以“四书五经”作为考试内容,仿佛只要将其改为科学技术与现代文学即可变成他们眼中的“现代式教育”。
事实绝非如此,教育是由特定机制体系和培养理念所依附的,传授内容不是决定教育本身的唯一因素,陈独秀先生说:“科举时代所贵的是功名,是做官;现在学校所贵的还是有文凭,也是去做官。”不是说放下经史子集就万事大吉了。必须在公立学校即属于人民群众的学府取代私立学校和一切带有盈利性质的教学机构后,以素质教育取代长期以来似乎牢不可破的应试教育(素质教育并不是取消一切测试),口头上为使中国的学生培养德智体美劳却不将其纳入选拔与考核检测制度内,那么如何才能寻找出社会需要的人才呢?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