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问题批判
再贴前言
本文再贴,有两个原因:一是文章刚写作的时候还没有完整的读马克思的《1844手稿》,所以当时对马克思把握的还不是很准,后来在士心的提醒下系统看完了,需要有个调整。一是当时对主席的内因论思考也还是比较笼统,现在已经比较清晰了。
对于动因问题,到现在为止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界,搞政治经济学的只强调作为客体条件的生产力(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中定义为生产资料,更早可以理解为人化自然)的推动,搞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又只强调人或事物本身的主体条件或内因的作用,前者流于机械唯物主义,后者往往流于唯心主义,各执一词,实际都不是从人事物与世界主体与客体的外部矛盾看待动因。这次增补就是对事物与世界矛盾运动中事物与世界主体与客体内因和外因各自起的作用进行了全新的概括和说明。也算是对过去未完成工作的一个总结。依然希望引起朋友们的讨论。
刘光晨
2022.03.07
正文:
以我们今天的眼光看,以往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理论体系存在两个缺点。一是,过去几年我们一直在强调的马克思新唯物主义的主体论实践唯物主义特质,我们以往的体系或是不知或是已经逐渐忘记了这个特质。一是,列宁在本体论问题上翻拍黑格尔得来的事物的自己运动——事物自相矛盾的动因论。过去主体论问题说的比较多,所以文中不做详解,而围绕事物动因问题还需要多填些笔墨。
马克思对两个问题实际是都已经解决了的。之所以会出现后来理论体系出现问题,应该主要是马克思早期的一些作品发表的晚,后人的理解也不到位。
一、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立论
对马克思本人哲学观点的理解,基础的应该依据《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神圣家族》、《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总起来看,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经过《1844手稿》,到《费尔巴哈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基本完成了从对神本思辨哲学的批判到主体论实践新唯物主义哲学的整体构建。如果说,马克思在主体论上还有什么缺点,那就是马克思的整个理论叙述,虽然暗含坚定的主体论意绪,但在表达上也还是很有些晦涩(或说有欠火候),甚至还需要读者自己前后左右地互相联系,除了几部重要作品发表的晚,这应该是后人对马克思新唯物主义的主体论特质缺乏理解甚至多有争议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比如马克思要建立的关于人的科学,今天看来就是马克思主义主体论科学,但也必须前后联系着才可以得出结论。再加上马克思后来的精力主要集中在政治经济学,主体论问题逐渐退出视野,致使前期的主体论(以《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为代表),逐渐淹没于后期随政治经济学研究而渐显的本体论(以《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为代表)当中。
但您的看法观点、“理论” 是有偏狭错误的——
但您的看法观点、“理论” 是有偏狭错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