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问题批判

2022-03-08 5627 17
作者: 刘光晨 来源: 红歌会网

  再贴前言

  本文再贴,有两个原因:一是文章刚写作的时候还没有完整的读马克思的《1844手稿》,所以当时对马克思把握的还不是很准,后来在士心的提醒下系统看完了,需要有个调整。一是当时对主席的内因论思考也还是比较笼统,现在已经比较清晰了。

  对于动因问题,到现在为止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界,搞政治经济学的只强调作为客体条件的生产力(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中定义为生产资料,更早可以理解为人化自然)的推动,搞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又只强调人或事物本身的主体条件或内因的作用,前者流于机械唯物主义,后者往往流于唯心主义,各执一词,实际都不是从人事物与世界主体与客体的外部矛盾看待动因。这次增补就是对事物与世界矛盾运动中事物与世界主体与客体内因和外因各自起的作用进行了全新的概括和说明。也算是对过去未完成工作的一个总结。依然希望引起朋友们的讨论。

  刘光晨

  2022.03.07

  正文:

  以我们今天的眼光看,以往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理论体系存在两个缺点。一是,过去几年我们一直在强调的马克思新唯物主义的主体论实践唯物主义特质,我们以往的体系或是不知或是已经逐渐忘记了这个特质。一是,列宁在本体论问题上翻拍黑格尔得来的事物的自己运动——事物自相矛盾的动因论。过去主体论问题说的比较多,所以文中不做详解,而围绕事物动因问题还需要多填些笔墨。

  马克思对两个问题实际是都已经解决了的。之所以会出现后来理论体系出现问题,应该主要是马克思早期的一些作品发表的晚,后人的理解也不到位。

  一、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立论

  对马克思本人哲学观点的理解,基础的应该依据《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神圣家族》、《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总起来看,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经过《1844手稿》,到《费尔巴哈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基本完成了从对神本思辨哲学的批判到主体论实践新唯物主义哲学的整体构建。如果说,马克思在主体论上还有什么缺点,那就是马克思的整个理论叙述,虽然暗含坚定的主体论意绪,但在表达上也还是很有些晦涩(或说有欠火候),甚至还需要读者自己前后左右地互相联系,除了几部重要作品发表的晚,这应该是后人对马克思新唯物主义的主体论特质缺乏理解甚至多有争议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比如马克思要建立的关于人的科学,今天看来就是马克思主义主体论科学,但也必须前后联系着才可以得出结论。再加上马克思后来的精力主要集中在政治经济学,主体论问题逐渐退出视野,致使前期的主体论(以《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为代表),逐渐淹没于后期随政治经济学研究而渐显的本体论(以《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为代表)当中。

查看余下95%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共17条)

热门评论
而“主客矛盾关系”实质是由“生命-人”之“ 主体事物”的“为我需要-能动意识”“生成-解决”的“为我矛盾关系”——这种“为我矛盾关系”随着“生命-人主体”的“需要-意识” 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生成-解决-再生成”,而不是“自然-天然”的!相应“为我需要-能动意识”构成“生命-人之主体”的“本质”、“能动内因”,作为“主客矛盾关系”亦即“为我矛盾关系”是由“为我需要-能动意识”之“本质-能动内因”决定的——“生成-解决”的!当然人整体还处在“外部自然关系-世界关系”的“决定”中,但这是不同层次含义的“决定”,你是把二者混为一谈!由于涉及的问题和理论比较多,如有时间我可写篇文章或发邮件具体与您讨论! 名哲 2022/3/10
0条回复
其中主要表现在对事物“外部关系”和“内部关系”谁是“动因-决定者”认识上,特别是对“生命-人主体”的“主客矛盾关系”认识——等同“外部关系”是错误的!以及称列宁、主席“犯了错误”是不对的!实际“外部关系”有“自然关系”和“主客矛盾关系”两种性质,其“自然关系”性质上是相对“具体物质事物”的 “自然-天然”的“前因和环境关系-世界关系”,相应“前因和环境关系-世界关系” 逻辑上应是“具体物质事物”的“动因-决定者”。——相对任何具体事物都是“前因环境-世界”决定的,但作为“世界”——哲学概念的“物质”、“存在”只有“内部关系”没有“外部关系”!
0条回复
刘光晨老师您好?看了你坚持“马克思主义主体论哲学”研究非常高兴,特表支持赞赏!——相比以前您的认识有进一步深入和提升——比如认为“马克思实际对主体论还缺乏其最终的理论自觉”,和对“公式化唯物史观”的批判等,这对我研究“马克思主义主体人哲学”也很有帮助,从而也特表感谢!
但您的看法观点、“理论” 是有偏狭错误的——
0条回复
当然我还是坚持人本质二元论,思维意识来源于人的生活物质创造活动,在这个活动中意识与创造相互渗透,相辅相成。搞成物质极端,抹杀人的思维意识本质。搞成意识极端,无视人从动物来,从自然界来的本源,脱离开物质体,人就成了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变成维神论,宗教化。
0条回复
事物自己运动,内因论,都没有错。但是,作者的物质、虚空的对立和转化,实在让人费解。
0条回复
很久不见刘光晨的哲学文章了。我非常关注,这几年二人之间的探讨,磋商争论,使得我受启发。每个人坚持的观点,对方要寻找出破绽,要求给予合乎逻辑上的解答。哲学讨论不是意气之争,必须平等,坚持理性规范,而不是以先置的思维意识作为标准。我二人虽达不到这个标准,但尽量靠近,所以都希望对方提出新的见解,相互启迪。刘光晨的文章,我得仔细慢慢读。待我阅读后,再提出我的意见。
0条回复
当前俄乌战争是热点,你二人讨论哲学是否离题太远?不,目前的争论,欠缺深层次哲学的考量,生存本质问题解析不够,争论流于肤浅。
0条回复
如果把哲学定义为:人如何看待自己与自然界和同类的关系,那么毫无疑问,人是哲学主体。看,这里不再是简单的感性直观,而是以思维意识对感性直观的总结、抽象。而这种思维是动物中的人类特有的本质。机械唯物主义没有考虑到人类的这种特殊本质,把特殊当成普遍,其逻辑推导出现了致命的错误。辩证唯物主义也犯了同样错误,在主客体辩证中,把客体当成与主体同质物,没有考虑到主客体的差异。主体人是能动性,而且具有反物质惯性的能力。类如物体是自然坠落,而人能把物体推向高处。内外因论总体方向正确,弊端是没有考虑到人之间的思维差异,这种差异来源于物质惯性制约,人对这种物性的认知差异。
0条回复
举现实例子,俄乌战争的本质。这里既有物质利益之争,也有意识问题,斯拉夫人之间的宗教意识纷争。直接起因是乌克兰语族对俄罗斯语族的敌对,屠戮。一个国家内部,尽量消除宗教差异,语言差异,使得物质利益一致,民族意识趋同。差异应该表现为对自然界的追索,对社会劳动分配机制的公正公平追索。毛泽东时代的中国,比较好的处理了民族间的矛盾,少数民族在生产力和思维意识上有长足的长进。武力主要是对外的,而不是对内的。对内应该是理性、调和,若有人在国家民族内挑起语言宗教纷争,那就要干净彻底消灭之。
0条回复
查看全部17条评论 我要评论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17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