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三篇”称呼的由来及出版前后
提到“老三篇”,略微上了点年纪的人都知道,这是对毛泽东《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三篇文章的合称。这三篇文章确实对中国人的精神境界和人生品格产生过极大影响。那么,这三篇文章为什么被合到一块儿称之为“老三篇”?它出版前后的情况如何?却鲜为人知。
人们爱读的三篇文章
提到毛泽东上述文章为什么被合称为“老三篇”,应该承认的是,这确实是人们爱读的三篇文章。
《为人民服务》一文,是1944年9月,毛泽东在中央警备团追悼一个普通战士张思德的会上的讲演,新中国成立后收入《毛泽东选集》第3卷。毛泽东在这篇讲演中赞扬了张思德身上体现的为人民服务精神,提出了“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著名论断,并且把为人民服务上升到共产党人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高度,提出了为人民利益而死比泰山还重的价值观。毛泽东还把为人民服务作为共产党人自身修养的根本出发点,提出了“对人民有好处”是我们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从而加强自我修养的立足点。非常明显,毛泽东这篇文章,是适应时代要求而产生的一种新的道德思想。中国经过几千年封建统治后转变为殖民地半殖民地,陈腐的观念长期占统治地位,影响着国人的思想,中国人在忍受深重灾难的同时,也受着落后观念的浸染,包括一部分共产党员在内的许多中国人,在世界观、道德观、修养观方面,还处于迷离状态。而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一文,恰恰在此时树立了一种全新的精神境界。这种精神境界不仅和共产党的纲领相合,而且为中国人提升思想境界,改造精神面貌,指明了总方向。因此,毛泽东这篇文章一发表,立即受到共产党员和追求进步的中国人的喜爱。一直到新中国成立,为人民服务,不仅是共产党员的宗旨和口号,而且成为一种全民拥护并努力践行的准则。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进一步发展了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思想,明确地指出,人民满意不满意、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赞成不赞成,应当成为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标准。今天,习近平总书记更加强调共产党人必须确立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并将其上升到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核心的地位。正是因为毛泽东《为人民服务》一文具有这样的重大历史价值,因此,它受到包括共产党人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在国人中流传,就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现象。
◆1944年9月8日,中央警备团举行张思德追悼大会,毛泽东出席了追悼会并发表《为人民服务》的讲话。这是当时《解放日报》的相关报道。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