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宣言》导读(一):《宣言》的写作背景

2023-03-25 1793 0
作者: 李轩同 来源: 野草学社公众号

  原编者按

  领导着法国大革命的现代资产阶级(bourgeois)本身内部具有着现实的张力,资本其背后支撑的是实体性内容,而“资产阶级”(bourgeois)代表的是外在的理性形式,外部的理性形式要想打通与内部实体性内容的联系,那就必须要撕碎整个资本主义的私有财产关系,要把理性作为生活的真实根据,就必然要超出资本主义的生产模式之局限性,这是马克思对1848之革命所抱有空前希望之原因所在。

  当时的Communist Party是一种可能的力量,可能性的必然现实化取决于各种社会力量的复杂介入与博弈,而《宣言》便是以如此这般博弈者的身份出场的,其期望成为一种引领性的力量,进而将革命引导入反资本主义的方向走去,历史如何走?走去哪里?是其出场即面对的问题域。

  01

  背景一

  《宣言》最初是为正义者同盟制定的行动纲领

  1847年,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建议之下,正义者同盟【1】改组为共产主义者同盟(Communist League),其口号为: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马克思与恩格斯为该组织起草了行动纲领,恩格斯起草了共产主义原理(principles of communism)作为草稿,而我们如今所看到的的《共产党宣言》,是由马克思本人执笔的,故而《宣言》在文字上生动的体现出了马克思的行文风格。

  02

  背景二

  工业革命是《宣言》落地的现实背景

  为流亡于伦敦的德国无产者组织撰写内蕴普遍性原则的革命纲领之背后存在着更深一层的现实背景,这就是陆续在各国发生的工业革命。

  如同柯尔施在《马克思主义和哲学》当中所说的那样,德国哲学家是关于法国大革命的哲学家,在德国哲学家的眼里,要紧的问题不仅仅是理解法国大革命开出的这个现代世界,更是要通过法国大革命看到现代世界与传统世界之根本的差异,他们所关注的是,由这场革命所带来的现代人之自由的个体性的原则究竟如何才能得到安放。然而在马克思看来,法国大革命仅仅是现代世界的一个环节,是理解现代世界的一个方面,更为重要的问题视角在于以英国工业革命为典型形态的根本性的社会变革。法国大革命所开出的自由原则,如果要想获得具体的内容上的规定性而非流于形式,就必须要对这场工业领域的革命加以关照,这场革命带来了一部分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的剥离,亦带来了一部分人对于社会财富的垄断式占有,与此同时伴随着的是货币经济的迅速膨胀,进而引发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彻底变质重组。

查看余下50%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返回文章
登录
默认表情
添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