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雪峰:通过农田灌溉的治理
一、
在安徽淮南调研,意外发现村庄中心工作竟然是收水费,以及以此为基础开展的农田灌溉合作。淮南地处淮河流域,地势平坦,水网密布,既容易受旱,更容易受涝,因此水的治理就是大问题,排灌就对农业生产甚至农民生活有重大影响。水利排灌具有很强外部性,水利合作就有很高的必要性。调研乡镇各个行政村在当前时期仍然能坚持收水费,并以农田灌溉为基础组织起来,对村级治理其他方面也形成了良好影响。
收水费之所以重要,关键在于通过收水费,村干部与村民之间建立起来血肉联系。村干部收不起水费,农田灌溉出了问题,这个村的工作肯定就没有搞好。群众不信任,乡镇领导也不放心。要向一家一户收水费,不仅要接触一家一户群众,做到公平,而且必须回应一家一户的问题,解决农户提出的问题。村干部工作不扎实,不能解决农户提出的问题(往往是水利以外的其他问题),缺少接触群众的能力,无法应对钉子户的挑战,水费是不可能顺利收起来的。水费收不起来,村干部是很难当得下去的。
也就是说,收水费本身虽然重要,也许更重要的是通过收水费,村干部与一家一户群众建立起来血肉联系,村民借缴纳水费向村干部提要求,村干部为收水费必须考虑村民生产生活状况,必须回应村民生产生活中的问题,以及必须就如何分摊水费征求村民意见,达成村庄共识。水费可以顺利收上来,农田灌溉问题解决了,就不只是解决了农田灌溉问题,而且也顺便解决了村庄治理中的大部分问题。这样一种治理模式,可以称作通过农田灌溉的治理。
淮南农田水利之所以重要,不仅在于水利对农业生产很重要,更在于借水利这个对几乎所有农户都很重要的公共事业,将村干部与村民以及村民与村民联结起来,形成了一个具有共同意志可以集体行动的整体,从而可以回应和解决村庄治理中的其他生产生活事务。
村庄中通过一件公共性很强的事务来撬动村庄治理,是一种普遍现象。山东很多农村一直到前不久仍然存在土地调整。村民要调地的理由是“没有土地今后靠什么生活”,因此是公平的逻辑。其实当前山东农民和中国绝大多数农户家庭收入都不再来自土地而是进城务工经商收入。山东农民要求每隔几年就按人口进行土地调整,有两个深层逻辑:第一个是借土地调整解决土地细碎化的问题,第二个则是借土地调整,对村庄积累下来的各种矛盾集中清理,解决村级治理中的各种难题。土地调整涉及到千家万户,关系到农户切身利益,农户就一定会高度参与。调整土地必须要有村庄共识,反映村民公平观。同时,土地调整一定会牵扯到村庄积累下来的各种矛盾。土地调整的过程就是回应和解决积累下来各种矛盾的过程,正是通过土地调整,村庄公正得以重申,村庄矛盾得以清理,干群关系得以确认,村级治理因此得以顺畅。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