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乡土社会组织,破解农村老龄化难题
【按语】
过去20年,武汉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组织数千人次,在全国近1000个村庄开展调研,累计驻村超过10万个工作日,近距离观察乡村变化。在理论研究之外,还以随笔和政策报告的形式将一线情况记录下来,部分编辑为内部报告《田野来风》(每周1期)。近期将选取部分“田野来风”报告在“新乡土”发表。
随着农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逐步完善,资源短缺不再是农村养老难题。目前,农村老龄化最突出矛盾是养老服务缺乏,造成老年人生活质量差、生存风险高、精神生活空虚等问题。近年来,一些地方探索出不少适应乡村社会特点和农村老年人需求的养老经验,非常值得总结和介绍,供更多地方参考借鉴。我国地域辽阔,地区差异大,完全可以也应该因地制宜形成众多好做法好经验。本篇重点介绍河南省新县箭厂河乡“三红”社区养老服务组织,总结当地政府探索培育乡土社会组织,提升农村居家养老服务质量的做法,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一 农村老龄化危机主要是养老服务缺位。
打工经济兴起后,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流失,老年人成为村庄生产生活的主体。新县总人口38.21万,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6.44万,按照户籍人口计算老龄化率达到16.8%,按照农村常住人口计算老龄率甚至达到30%。农村中有自理能力的低龄老人一般以自养与自我照料为主,养老状况相对较好。但是高龄老人,失能、半失能老人,残疾老人的养老状况堪忧。主要表现如下:
第一,老人生活质量差。
一旦失去自理能力,老人的生活质量急剧下降,很多老人活着仅求保命,毫无品质可言。由于子女长期在外务工,老人自己行动不便,而村庄几乎很少有各种代办服务。吃饭、清洗衣物、拆洗被褥、晒太阳、生活用水等这些小事都成为难倒老人的大事。农村老人的生活照料问题急需解决,但目前大部分农村地区的居家养老服务发展迟缓,上门服务几乎是空白状态。
第二,老人生存风险高。
在居住格局相对分散的农村地区,大部分老人以独居为主,由于养老服务尚不健全,没有形成完善长效的探访制度,这导致老人突发疾病或者意外事件时不能及时发现与救治,进而会产生一系列生存风险。在某地农村调研到,曾有一位80岁独居老人,因为夜里蚊香着火,身边没人及时扑救,最终老人被活活烧死。还有一位老人上山打板栗时不小心从树上跌落,去世半个月后才被人发现。
第三,老人精神世界空虚。
农村老人精神空虚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缺乏陪伴。老人与子女长期分离,返乡看望的次数有限,大部分老人都是孤独终老。二是文化生活十分单调,农村老人最主要的娱乐活动就是看电视、听收音机。三是缺乏公共娱乐空间。调研发现,老人迫切地希望村庄里能有一个“玩的场”,然而目前农村不仅缺乏适老化的公共活动空间,也很少组织开展文化娱乐活动,导致老年人感受不到生存的价值和满足。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