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见闻:农村“变了味儿”的办酒和人情往来

2023-03-02 1495 0
作者: 陈显林 来源: 新乡土公众号

  在村庄,办酒是村民嵌入村庄社会关联之中,表达互惠性、互助性和公共性等丰富内容的一种实践性活动,其底蕴是村社共同体背后那套共同认同且共享的“庞然大物”——村庄整体的社会文化系统。村民借助办酒与人情往来,强化了村庄围绕生产、生活展开的、自成一体的彼此关联。笔者的老家位于鄂西地区,近年来村庄中的办酒与人情往来的风俗文化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异,这引起笔者的关注。

  一、“人情账”在家庭内部的

  算计越来越精细化、理性化。

  当地人情往来最低的已经涨到了一次200元,“低于200元现在都拿不出手了”,关系稍好些都要上300元及以上,亲戚更是达到大几千才行,礼金不仅在以血缘、地缘为关系纽带的亲戚或本村街坊邻居之间流动,较多家庭还会辐射到多少有点来往的其他村庄去“赶人情”。当地一般家庭普遍感受到每年人情往来需要上万元带来的压力,村民心知肚明,要是自己家里好几年没有办过酒,一定会亏损一大笔钱。逐渐地,家庭内部的人情协商也不再完全遵循以往越走越高的路线,而是从“我欠不欠他家的人情”为出发重点考虑还清人情,还清人情或“欠人情”主要依据的是与他家来往的次数、上人情的数目、之后还有没有事情要办酒等综合因素。人情往来走向精细的算计。

  二、打着“人情”的幌子、

  借助办酒敛财的趋势凸显。

  过去当地“大无小事”的办酒会遭到村里在背后议论,村庄社会舆论压力起到了抑制非正常办酒的作用,办酒的理由也并没有太过五花八门。所以,那时候的办酒的确是因为家里有重要的事情才会操办,比如遇到娶媳妇、嫁女儿、生小孩这些家庭事件。但近年来,村庄办酒逐渐多起来,特别是村庄中各家各户为到了一定年龄的父母“办生酒”逐渐流行起来。借助孝敬父母的名义办酒,既能够得个“孝子”的好名声,还能赚回一笔人情钱。

  回乡的途中与车上同乡人攀谈,有位老乡甚至还告诉笔者这样一个例子:他们村里有户人家办搬家酒,其实房子都没有买就开始办酒席了,来吃酒席的客人想参观下他买的房子,他说“房子都还是毛坯的,不好看”,等酒席办完之后,大家才知道这家办没有房子的搬家酒,是因为购买城镇的房子还差一笔钱,想通过办场酒收一笔人情钱来凑齐房子的首付。现在,村里流行这样一句普遍被大家挂在嘴边的话:办酒就是办人、吃酒就是送钱,至于人到不到现场并无大碍,人没来但可以请人帮忙代送人请钱,或者直接在微信上转钱的也不在少数。

  三、农村办酒活动的互惠互助和

  公共社交的社会性功能淡化。

查看余下69%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返回文章
登录
默认表情
添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