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刊发文揭乡村振兴乱象:严防资本下乡炒地伤地
时下,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大大激发了资本下乡投资、地方引资入农的热情。半月谈记者调查发现,部分下乡资本带来人才、资金和管理经验的同时,存在炒地、伤地等行为;一些地方招商时,急功近利心态较为突出,引资入农较为盲目,甚至不顾村民意见,随意放宽准入门槛,给乡村振兴、农民发展带来风险。
1
谨防资本无序下乡
囤耕地、赚差价、炒地租。半月谈记者走访了解到,一些粮食产区土地承包价格连年上涨,挤压种粮收益。在西北某县,4年前每亩地租每年四五百元,现已突破千元。当地反映,近3年来,部分资本下乡不断囤地,炒高土地价格,甚至催生土地中介这一职业。
▲农民在起秧、栽插早稻
半月谈记者以“土地买手”的身份联系上当地一名土地中介。这名土地中介向半月谈记者推荐投资某县土地,该县土地流转费为每年1150元一亩,“只要签订3年合同就能再转手,保证每亩能挣百元差价”。
还有一些中介组织流转整合当地农民土地,再转租以赚取高额差价,导致土地租金水涨船高。一所知名农业大学2021年进驻南方某市时,需租农田作为科研试验田,农田租金每年每亩3000元,如今涨到4000多元,还要一次付清10年以上的租金。
地租高企,助长耕地非粮化倾向,影响国家粮食安全。“地价这么高,种粮就赔钱,流转来的土地基本都种经济作物。”一名西北地区农民说,当地土地承包价格从去年的800元一亩涨到现在平均1700元一亩,种粮的土地价格一旦超过每亩1200元,就难赚钱。
伤害土地,后遗症明显。中部某乡大量种植水果,吸引不少资本投入,但由于长期大量使用化肥,有的土地出现土壤板结,作物产量和质量下降,现在企业不愿意再种,给当地农民留下烂摊子。
近年来,一些资本还热衷投资田园综合体、乡村民宿、共享农庄等项目。这些资本下乡流转土地后,往往会重新规划土地,有时难免改变土地用途,如耕地被用来建设田间道路、修建各种设施,而一旦投资失败资本离开,土地要想恢复原貌成本较高。
2
引资下乡莫盲目
形成合力共发展
“村里搞发展还是希望外面资本进来,因为单靠村里的力量不够。”华中某村党支部书记说,本村发展柑橘种植产业已有30多年,但长期粗放管理,柑橘始终卖不上价,“尽管去年我们拿到改造经费,但还不够,需要外来资本支持产业发展”。
推进乡村振兴,一些地方资金缺口不小,当地招商引资时往往缺少甄别,比较盲目。半月谈记者调查发现,一些地方招商时存在“捡到篮里都是菜”的急功近利心态,一味求快,有的随意放宽准入门槛。有的基层政府为了快速推动经济发展,急着上马一些所谓的特色产业、规模开发项目。一名长期分管农业的基层干部反映,有的地方政府为吸引企业投资,经常开出一些优惠条件,这些条件往往将农民置于弱势地位。在力量不对等的情况下,如果对企业没有约束,就会给农民带来不小风险。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