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养文明乡风须向五大顽疾开刀

2023-10-31
作者: 之江轩 来源: 浙江宣传

  我们在建党百年的光辉时刻,历史性地解决了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脱贫攻坚以后,如何把精神文明和文化建设越搞越好?如何让文明新风在全国上下蔚然成风?这是接下来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和保障。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又要铸魂,这其中移风易俗是关键抓手。近些年,全国各地移风易俗的社会氛围日益浓厚,越来越多地区开始新事新办,追求文明新风尚。然而,大操大办、赌博、迷信等陈规陋习,“娶不起”“死不起”等问题在一些农村地区仍不同程度地存在,不仅给广大农民造成负担和困扰,也扭曲了正常的社会价值观。

  在培塑良好乡风文明的过程中,有哪些问题需要大力整治?笔者梳理了相对突出的五个顽疾。

  顽疾一:屡禁不绝的高价彩礼

  近些年,我国年轻人的婚恋观发生了很大改变,“低彩礼”甚至“零彩礼”已逐渐流行开来。一些地方在积极倡导新型“为爱添彩”的方式,很值得点赞。比如,用礼金为父母购买养老保险、为新人举办集体婚礼,等等。这些活动的“仪式感”并不比彩礼逊色,钱也真正花在了刀刃上。

  但也有的地方彩礼一路飙升,少则十几万元,多的上百万元,成为不少家庭的沉重负担。据媒体报道,西部某地一名男子因女友父母彩礼要价最低28.8万元,无奈之下致信女方所在地县长求整治。

  彩礼是一种礼节、一种尊重、一份承诺,所以嫁娶之事难免会涉及彩礼。但婚姻不是一桩买卖交易,我们不能简单以这个金额来衡量爱情的成色。彩礼一旦成为索要、炫耀、攀比、跟风的工具,就不再是联系两个家庭的“纽带”,而是成为物化婚姻的“计算器”、阻碍幸福的“绊脚石”。共筑小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少一些“面子工程”、多一些“心心相印”,彩礼打折,情意不会打折。

  顽疾二:本末倒置的厚葬薄养

  老话说“百善孝为先”,生前奉养、死后奉葬本是为人子女之常情,如果本末倒置、重葬轻养,就大错特错了。如,有的生前不尽心供养,父母去世后却大办特办,借以炫耀,赚取“孝子”口碑。有的办理丧事比热闹,西乐队、腰鼓队、车队……送葬队伍如长龙一般,甚至劲歌热舞齐上场,让人不知是喜还是丧。有的热衷修墓,在墓地上大搞文章,重金建“椅子墓”“豪华墓”“活人墓”,等等。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宝贵财富,深深熔铸在中华儿女的灵魂和血液里,我们理应将它世世代代发扬光大、传承下去。“孝”是让父母享福,而不是给别人演戏。“祭而丰不如养之厚”“悔之晚何若谨于前”,要把自己所能想到的每一份孝心都用在生前,多一些关爱、多一些陪伴,而非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待”时后悔莫及。而逝后攀比这些歪风邪气应及时抑制,阻止其滋长蔓延。

  顽疾三:尚未根除的迷信思想

  一些农村地区封建迷信思想根深蒂固、难以根除。有的人生了病或受了惊,不去看医生,而是直接找法师巫婆等“神医”驱妖避邪,浪费钱财不说,还耽误治疗。有的热衷算命、相术、看风水,大事小情都要找“先生”测一测、算一算。在互联网兴起后,占卜、算命甚至披上了高科技的外衣,改头换面,通过网络渗透到诸多角落。

  为什么有些人明明知道那是假的,却依然掉入迷信陷阱?其实并不是迷信这东西有多高明和玄乎,而在于一个人信仰信念的缺失,错误地想通过迷信去驱动命运的齿轮。

  要根除封建迷信之毒绝非易事,必要的科普固然少不了,对于各类躺平吸金的“骗局”也必须持续打击,更为重要的一点是:人的精神支柱必须挺立起来,始终坚信唯有扎扎实实地努力、切切实实地追求,才是改变命运、实现理想的不二法宝。

  顽疾四:不堪重负的人情往来

  一些地方人情往来名目繁多,“有事酒”大办,“无事酒”常办,除婚丧嫁娶外,添丁增岁、升学就业、乔迁新居、新店开业要宴请,孩子上幼儿园、买了新车要宴请,甚至有的农村母猪下崽了还要宴请,着实离谱。想着“不请没面子”“随出去的必须拿回来”,人情往来规模愈大、频次愈密、金额愈高,在“攀比风”的演变下,“人情债”逐渐演变成了被强制消费的“奢侈品”。

  有数据显示,全国范围内人情消费占家庭(年)总支出的10%-20%,总计金额平均在6千元-1万元,农村地区的比例和金额比城市更高。今年中秋国庆长假,就有不少网民在网上吐槽,“还没放假已收到8张邀请卡”“这年头儿,随200元都感觉拿不出手,随500元都不好意思去吃席”。

  所谓“份子钱”,重的是“情分”不是“钱”,“礼金”重的是“礼”而不是“金”,互帮互助、相亲相爱才是人情往来的内核。只有让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返璞归真”,狠刹大操大办、盲目攀比之风,才能真正摆脱令人苦不堪言的“人情怪圈”。

  顽疾五:潜滋暗长的低俗娱乐

  有些农村地区赌博之风盛行,特别是逢年过节时,经常有人三五成群聚在棋牌室里“废寝忘食”“通宵达旦”,从“小赌怡情”到越玩越大,最后一发不可收拾,不少人因此倾家荡产。此外,低俗表演、低俗婚闹也时有出现,色情、暴力、粗俗语言等元素依然存在,一些追求低级趣味的不雅风潮潜滋暗长。

  这些所谓的“休闲娱乐”降低了审美情趣,消耗了大好光阴,也污染了农村的风气环境。这当中,既有一些人习惯了浅表性打发时间的个人主观原因;也有农村地区文化资源相对较少的现实原因,这些都需要我们去着力推动解决。

  以上这些旧风陋俗,长久以来在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下形成和固化,不同地区有不同程度的存在,不同地区也有不同形式的表现。尽管“村貌易改,乡风难移”,但是这块“骨头”再硬,也要把它啃下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培育文明乡风。”“农村移风易俗重在常抓不懈,找准实际推动的具体办法,创新用好村规民约等手段,倡导性和约束性措施并举,绵绵用力,成风化俗,坚持下去,一定能见到好的效果。”

  移风易俗还是一个基层治理的问题,不能一味求新、求快,简单“一禁了之”,而要锚定长远,堵疏结合、标本兼治。用村规民约去约束、去倒逼,清晰地告诉大家哪些要大力倡导,哪些要坚决革除,在正常的人情往来与陈规陋习之间划清界限。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每个地方都有大量邻里守望、敬老爱幼等典型事迹,要通过更具激励效应的手段将他们弘扬开来。除此以外,我们还要注重文化的滋养,加快消弭城乡之间文化供给鸿沟,让村民们的脑袋和钱袋一起富起来。

  总而言之,要把老百姓朴素的情感追求与文明的表达方式对接起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融为一体。当这些春风化雨地渗透到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中,相信一定能够完成这场悄无声息的变革。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
赞赏备注
确认赞赏

评论(共1条)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