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养文明乡风须向五大顽疾开刀
我们在建党百年的光辉时刻,历史性地解决了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脱贫攻坚以后,如何把精神文明和文化建设越搞越好?如何让文明新风在全国上下蔚然成风?这是接下来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和保障。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又要铸魂,这其中移风易俗是关键抓手。近些年,全国各地移风易俗的社会氛围日益浓厚,越来越多地区开始新事新办,追求文明新风尚。然而,大操大办、赌博、迷信等陈规陋习,“娶不起”“死不起”等问题在一些农村地区仍不同程度地存在,不仅给广大农民造成负担和困扰,也扭曲了正常的社会价值观。
在培塑良好乡风文明的过程中,有哪些问题需要大力整治?笔者梳理了相对突出的五个顽疾。
顽疾一:屡禁不绝的高价彩礼
近些年,我国年轻人的婚恋观发生了很大改变,“低彩礼”甚至“零彩礼”已逐渐流行开来。一些地方在积极倡导新型“为爱添彩”的方式,很值得点赞。比如,用礼金为父母购买养老保险、为新人举办集体婚礼,等等。这些活动的“仪式感”并不比彩礼逊色,钱也真正花在了刀刃上。
但也有的地方彩礼一路飙升,少则十几万元,多的上百万元,成为不少家庭的沉重负担。据媒体报道,西部某地一名男子因女友父母彩礼要价最低28.8万元,无奈之下致信女方所在地县长求整治。
彩礼是一种礼节、一种尊重、一份承诺,所以嫁娶之事难免会涉及彩礼。但婚姻不是一桩买卖交易,我们不能简单以这个金额来衡量爱情的成色。彩礼一旦成为索要、炫耀、攀比、跟风的工具,就不再是联系两个家庭的“纽带”,而是成为物化婚姻的“计算器”、阻碍幸福的“绊脚石”。共筑小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少一些“面子工程”、多一些“心心相印”,彩礼打折,情意不会打折。
顽疾二:本末倒置的厚葬薄养
老话说“百善孝为先”,生前奉养、死后奉葬本是为人子女之常情,如果本末倒置、重葬轻养,就大错特错了。如,有的生前不尽心供养,父母去世后却大办特办,借以炫耀,赚取“孝子”口碑。有的办理丧事比热闹,西乐队、腰鼓队、车队……送葬队伍如长龙一般,甚至劲歌热舞齐上场,让人不知是喜还是丧。有的热衷修墓,在墓地上大搞文章,重金建“椅子墓”“豪华墓”“活人墓”,等等。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宝贵财富,深深熔铸在中华儿女的灵魂和血液里,我们理应将它世世代代发扬光大、传承下去。“孝”是让父母享福,而不是给别人演戏。“祭而丰不如养之厚”“悔之晚何若谨于前”,要把自己所能想到的每一份孝心都用在生前,多一些关爱、多一些陪伴,而非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待”时后悔莫及。而逝后攀比这些歪风邪气应及时抑制,阻止其滋长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