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毛主席的路:南街村、袁家村成功的秘诀!
您知道吗?在陕西也有一个走集体经济道路的村庄——袁家村。
当年破烂不堪的小村庄,因为实现了合作化,村民团结一心,改天换地,在上世纪70年代就解决了温饱问题。
八九十年代,袁家村兴办了许多村办企业,注册成立了“袁家村农工商联合总公司”,下辖12个子公司,集建材、旅游、运输、房地产、果业、养殖业等为一体,村民早早就住上了小洋楼,成为闻名全国的“小康村”。
进入21世纪,袁家村在集体经济强大实力的支撑下,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乡村旅游,2023年接待游客800万,村集体经济积累21亿元。回顾袁家村的三个发展阶段,我们仿佛看到河南南街村的影子。
这是袁家村的村委会前的毛主席塑像
那么,袁家村、南街村这些集体村成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
他们有什么成功的秘诀吗?
首先,我们看看一些重要人物是怎么说的:
1994年,华同志亲自给袁家村的题词: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发展集体经济,走共同富裕道路。
1995年,毛主席的女儿李讷同志回韶山时曾激动地告诉老家人:她也是南街村的荣誉村民了,走集体经济道路的南街村,至今依然实行集体劳动、集体分配,乡镇企业非常发达,农民亦工亦农,村民实现了共同富裕。
走毛主席指引的集体经济道路——这就是他们成功的根本原因。
当然,要走集体经济道路,还要有一心为公的好领导,要有处事公道、赢得民心的村领导集体。
1970年,时年24岁,具有初中文化的郭裕禄担任袁家村的队长,他带领村民向贫穷宣战,不怕苦,不怕累,起到了很好的带头模范作用。
1974,王宏斌也是面对南街村父老乡亲的期望,毅然决然的辞去县里面稳定的工人工作,返回了南街村,一心一意为村民服务,南街村的干部,只拿250元的工资。袁家村的干部也是这样,不搞特殊化,所有项目最开始都是村干部带着群众一起做的,村上挣钱多的经营户也都是群众的。
更难能可贵的是,袁家村支书郭占武在20多年里,坚持不入股,不多挣钱。而南街村的王宏斌,也是把集体建的住房,优先分给普通村民,把自己放在最后一批;一套旧中山装,更是穿了许多许多年。
这是南街村的毛主席塑像
现在的宣传,有意屏蔽袁家村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发展成就,让年轻人觉得袁家村好像是从2007年才突然冒出来的一样,这种宣传是片面的。
袁家村几十年来一直坚持搞集体经济,这为他们2007年以村为主体搞旅游打了三个重要的基础:
一是长期的集体经济建设,让村集体积攒下了丰厚的资金,让他们初期打造的“袁家村-关中印象体验地”旅游建设项目可以完全自主,起点非常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