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线厂老工人讲故事:把工厂当自己的孩子之后
导 语
我们目前读到的企业改革案例及其阐释,多为主流经济学给出的解读,很少能够读到被改革对象——工厂员工视角下的近距离观察与记录,本文就是这样一份稀缺的记录——张师傅作为工人出身的工程师,亲历企业改革全过程的记录。
按照“大锅饭养懒汉”的逻辑:劳动者始终是消极的,管理权力才是唯一积极的促进因素和力量。而张师傅在襄阳轴承厂改制过程中的亲身体会是:从前的公平分配与普惠福利消失,层层承包与分包制彻底瓦解了工厂内部的协作关系,工厂管理层中涌现出各种拼命捞钱的投机者,工厂干部和工人走向分化乃至对立,政企关系割裂,五次希望资本收购而被放鸽子......这些深刻的教训,都是主流经济学叙事从未且不敢呈现的。与此同时,在工厂之外,还有着各种内外勾结的技术与产品流失、利益输送,市场上出现假冒伪劣品挤压和替代高成本合格产品,社会文化中出现对金钱的崇拜和对劳动者的蔑视与贬低……
该轴承厂从兴建到衰落的过程,恰恰揭示了两种截然相反的企业经营逻辑及其效果,而这不仅仅是产权制度和经营方式的改革,更是当时整个社会变迁的一个缩影。
作者|张师傅
责编|西西废、姜饼、老田
后台编辑|童话
一、奋斗与辉煌
我是张师傅,是武汉市21中69届的初中毕业生,1970年2月到湖北枣阳插队落户,1971年10月调到襄阳轴承厂当工人,在襄阳轴承厂干了一辈子。
襄阳轴承厂是我们国家第四个五年计划的重点工程之一,主要为第二汽车制造厂生产配套产品。我厂是一个三线工厂,与所有的三线工厂一样,建厂初期的生活都异常艰苦。一没有厂房,二没有宿舍。【编者注:更多有关三线工厂的介绍,可以点击《我国的三线建设》标题查看】
当时厂里的领导干部和洛阳轴承厂援建襄轴的老师傅,住在干打垒的草屋子里。我们招工进厂的知青和部队复员转业军人住芦席棚子,两个人发一张芦席睡地铺。当时没有自来水,只能吃堰塘里的水,洗衣服都是用山沟里流出来的水。开山、炸石、架线、盖房子,我们老工人都干过。
那时的干部和工人是一条心地干革命。那时的口号是“先生产,后生活”“与帝修反抢时间”“让毛主席他老人家放心,让毛主席睡安稳觉”。
1981年,襄阳轴承厂正式投产了。投产以后与哈尔滨轴承厂、洛阳轴承厂、瓦房店轴承厂形成了我们国家的四大轴承生产基地,共享“哈瓦洛襄”的盛名。1990年我们厂生产的产品已达到400多种,其中两个还获得了国家级银质奖。
改制前,我们襄轴的生活区已达到了相当的规模。我们有厂幼儿园,有学前班,有子弟小学、子弟中学,有技校,有电视大学,有职工大学,还办了党校。我们厂的人均住房面积在襄樊市是最高的,住房是排队分,越分越大。比如厂里今年盖了200套房子,老工人先搬进去住;明年又盖了两百套新房子,老工人又搬到更大的新房子里,年轻工人就搬到老工人那个房子里,总之老工人是优先的,按工龄排队。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