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清泉:面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有哪些经验?
人类的发展史其实就是一部和传染病抗争的历史,我国在利用传统中医药和各种传染病抗争的历史中获得了不能说是丰富但也是足够的经验。
如在东汉末年,从气候学考证那个时代属于寒冰时代,致病邪气以寒为主,当时的传染病都是由寒邪导致的。这个时期的代表作为张仲景的《伤寒论》,张仲景的六经辨证体系突出了治疗由寒邪导致的以寒为证侯特点的疾病,证侯突出表现为寒伤阳气,所以用了大量的麻黄、桂枝、干姜、附子,以温中散寒,回阳救逆。
而李东垣时代研究的是由战乱、饥寒交迫导致饮食劳倦内伤而引起的一系列急性传染病,是在内伤基础上的传染病,是基于免疫功能低下的传染病。所以,用补益的方剂进行治疗,如补中益气汤、普济消毒饮、清暑益气汤。
吴又可时代,病变的性质又发生了变化,这时没有风寒、风热、暑湿之邪了,而是浊气、疫疬之气从口鼻而入伏于膜原,所以吴又可提出了邪出膜原,治疗法则是化浊,方子是达原饮。他认为疫疬之气就是病邪里面有一种东西,而且因为症状相同,致病的东西也是相同的,所以可以用一个方子通治;可是这种病又很容易进入阳明病,对阳明病的治疗思路则大多还是沿用了张仲景的六经辨证的治疗思路。
清代吴鞠通、叶天士时期,他们发现当时的传染病不同于张仲景时期,也不同于李东垣和吴又可时期,疾病性质是以温热为主。在治疗上提出了卫气营血的辨证体系,和《伤寒论》的六经辨证体系没有太大不同,只是病邪性质不同,对人体的侵犯部位不同,而导致疾病变化。温病易致热入营血、伤阴,所以治疗用清营汤、犀角地黄汤。可以说中医发展到这时,已经达到了我国传染病治疗的巅峰,已经把所有有特点的传染病都碰到了,而中医对传染病的认识也很完备了。
新发传染病的病邪性质不会超出这四类。
作为第一批抵达武汉的中医专家,北京中医医院院长刘清泉认为此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属于中医“疫病”“湿瘟”的范畴,病因属性以“湿”为主。湿困脾闭肺,气机升降失司,湿毒化热、阳明腑实,湿毒瘀热内闭,热深厥深。如果会有一些轻微的差异,要结合当地的特点“因地制宜”,与热结合而成湿热,与寒结合形成寒湿,与燥结合而成燥湿……但总归“湿毒”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核心。
刘院长说:危重患者往往表现为胸腹灼热、手足逆冷,处于脓毒症休克的状态,有的是以高热(邪毒闭肺)为主,有的人是以内闭外脱为主,应根据不同情况,辨证用药。所以,早期正确、及时地化湿,然后通腑泄浊,是治疗这个病的一个关键环节。根据上述原则,我们选用麻杏薏甘汤、升降散、达原饮、厚朴夏苓汤、藿香正气散、银翘散等方剂为基本方,拟定了基本的中医治疗方案。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