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酸检测常态化 要面对哪些挑战?
核酸检测常态化背后之变
本刊记者/彭丹妮
5月30日,北京出现突发疫情,丰台区社会面筛查出现一例新冠肺炎病毒感染者。整个5月,丰台区一位市民已做了20余次核酸检测。她问,“难道这么久了,还不能证明我是安全的吗?”
近来,在全国多个城市,人们都有着类似体验。香港中文大学流行病学荣休教授唐金陵在深圳工作。虽然最近半个月,深圳并没有本土疫情,但是,他现在已经习惯了几乎每天都去做一次检测的生活。采样在当地变得很简单,小区和单位楼下,都有采样点。他说,有了核酸阴性结果,才会觉得出行方便,就像有了护照、通行证一样。
深圳是国内最早开始常态化核酸检测的城市。4月5日起,深圳市宣布,居民出入公共场合和搭乘公共交通须出示72小时核酸检测阴性证明。据统计,截至5月14日,全国已经有3个省份及28个城市宣布实施常态化核酸检测,经济总量占2021年中国GDP的41%;涉及人口4.2亿,占2021年全国人口的29%。
新冠核酸检测的功能正在发生变化。过去它主要用于疫情暴发地的风险筛查,现在已成为疫情风险预防的重要一环。新冠核酸检测阴性结果就像一种新的“绿码”,成为疫情常态化生活中的标配。在两天一检的城市,人们调侃,“核酸一次,续航48小时。”
为了实现动态清零、避免大规模疫情带来的长期封锁,核酸检测常态化被普遍认为是应对奥密克戎毒株的一大法宝。如何让它更便捷、高效、科学及经济可行,对各地来说是一大考验。
3月6日,广东深圳市宝安区万达广场,人们排长队进行核酸检测。图/人民视觉
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
从4月22日本轮疫情发生以来,一直到5月27日,北京市12个区累计开展了超200轮的区域核酸检测,多个区检测超过20轮。5月12日起,北京市进入各类公共场所须查验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5月初,北京市多个区都相继公布了上百个常态化核酸检测采样点。
5月23日,广州市花都区添置了该市第一批专用核酸采样屋,加上其他采样点,花都区目前已经有69个采样点位。该区介绍,采样点的设置根据辖区人口数量、人群分布特点、地理交通、场地条件等进行设置,以便当地人群可以实现核酸采样“步行15分钟可达,排队等候不超过20分钟”。
5月9日,广州市花都区已连续7日无新增病例,当地转入常态化防控阶段。常态化的第一条,就是核酸检测“高频次”。据官方介绍,花都区将按每天检测20%人口、5天一个周期进行该区核酸检测,每天约41万人开展核酸筛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