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里“学习困难”门诊一号难求 这,能治吗?
这个寒假,“学习困难”门诊一号难求——
学习困难,能治吗
上课听不明白,阅读总是出错,写作业费劲……这个寒假,北京、上海、南京等地医院的“学习困难”门诊里,挤满了带着这样或那样疑问、困惑的家长和孩子。这些就诊的孩子里面,绝大多数都是中小学生,学习困难、成绩跟不上,几乎是他们共同的烦恼。
医院根据病症开设专科门诊的案例不在少数,为何“学习困难”门诊会如此火爆?教育讲究因材施教,学习更需天分和努力,那么,学习困难真的是一种病吗?又该怎么治疗呢?带着这些疑问,记者采访了有关专家。
学习困难真的是一种病
经过检查,航航(化名)的智力评估在70左右,属于学习困难症,但直到看到手中的检查结果,航航的父亲才意识到自己以前“错怪了孩子”;军军(化名)今年10岁,智力评估超过120,在编程和电路上领悟力很强,但阅读障碍已经影响他看懂编程需求了……面对一个个鲜活的案例,作为学习困难专病门诊的医生,首都儿科研究所保健科主治医师张丽丽颇感惋惜。
什么是学习困难呢?据专家介绍,广义上讲,学习困难是由智力问题、视听感知觉异常、神经功能损害及情绪行为问题、教育不利因素等造成学习不良的综合征。狭义上讲,是指特定的学习障碍,即在听、说、读、写、推理或数学能力获得方面失调,而导致这些方面出现的显著困难,包括阅读障碍、书写障碍、数学障碍。“比如航航和军军的案例就是由神经系统发育问题造成的学习困难。”张丽丽说。
学习困难主要有哪些症状?张丽丽告诉记者,有的孩子会出现写作业费劲,阅读经常读错,包括阅读时漏字、加字,阅读后不会归纳主题;书写时出现写反字、笔顺写错、不会写或明显乱写,纠正后仍会写错。“有家长反映孩子上课听不明白,虽然认真听了,但老师的问题答不上来,在老师引导、提醒下仍不能作答。如果家长遇到这些情况,都可以到‘学习困难’门诊就诊。”张丽丽说。
张丽丽说,学习困难是由多方面综合引起的问题,要通过孩子的外在表现追溯病因。“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即多动症是门诊中最常见的问题。医生会通过多种检查评估的方式,找到造成孩子学习困难的原因,排查影响孩子学习表现的疾病状态,针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和学习障碍等进行诊断评估、干预指导。张丽丽提醒家长,多动症的发病率不低,学龄期儿童中约占5%左右,三成左右多动症患儿随着年龄增长可能在青春期自然痊愈,但学习习惯和技能养成方面的问题不会消失,甚至会影响孩子一生,父母要针对孩子的问题进行积极干预。
“一般而言,年纪小、病情不重的孩子,我们建议通过行为习惯的调整进行干预;情况较严重、行为约束效果不佳或年龄较大的孩子,则需要配合药物进行综合治疗,这样的病例占30%左右。”张丽丽介绍,使用药物进行治疗的整体效果是比较好的,但药物干预解决的是注意力的问题,如果病症合并有技能学习障碍或缺陷,孩子的学习成绩并不会明显改善,家长需明确治疗初衷和目标,不能将“成绩不理想”等同于“学习困难”。
学习困难呈现出的症状也是多样化的。张丽丽举了这样一个案例——一个14岁的双胞胎哥哥,体育考核时两次出现大便失禁的情况,弟弟却没有任何问题。“引起学习困难的因素很多,包括家族遗传倾向等生物性因素,以及家庭氛围、教育方法等环境因素,遇到这样的病例我们会建议患者到相应科室进行检查,如果是焦虑、抑郁或情绪性问题,则建议到相应专科医院对症治疗。”
张丽丽提醒:“虽能够对症治疗,但‘学习困难’门诊不能包治百病。”遇到学习困难的孩子,除了药物治疗、行为治疗、康复训练等,更需要家长、学校、医院联合干预,这样才能发掘孩子的潜力,取得更理想的学习效果。
家庭教育是治愈的重要一环
在中国教育学会副秘书长高书国看来,古今中外,一直都存在学习困难的问题,除了病理因素外,家庭教育方面的因素也是不可忽视的。
“有的家长指导能力和学习能力都不够,特别是帮助孩子改善学习困难状态的能力有欠缺,有的家长对于孩子的期望过高,可能导致家庭教育效果适得其反,孩子也会出现学习困难的情况。”高书国指出,“当前’双减’的各项举措对提高孩子的思想品质、意志能力、身体素质和教育质量已经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很多家长,特别是之前习惯依靠课外辅导提高孩子成绩的家长,还需要一个适应期来转变家庭教育策略。”
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家庭教育工作开展得如何,关系到孩子的终身发展,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据中国教育学会调查发现,我国家庭教育存在诸多问题,如家长教育水平不高、缺乏家庭教育指导服务资源等。
除这些客观因素以外,家长的主观认识也有待转变。北京师范大学一项监测报告显示,父母位于四年级和八年级学生最崇敬的榜样第一位,高于老师、科学家、明星或名人。“每个孩子都是研究父母的专家。”高书国指出,许多父母特别在意自己对孩子讲了哪些道理,似乎这才是家庭教育,实际上对孩子影响最深的是父母怎样做,其次才是父母讲了什么。所以,父母为孩子树立榜样才是好的家庭教育。
特别要指出的是,父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陪伴和教师同等重要,甚至胜于教师。从传统文化上看,古时,父亲也有很多不在孩子身边的案例,但通过书信、长辈教育等方式,父亲的形象始终在孩子心里,这对于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大有裨益。当下,很多父亲即使在家,仍然不能做到对孩子的有效陪伴。对此,高书国强调,家庭教育,父亲一定不能缺位。
“‘学习困难’门诊的走红,客观上也凸显出健康教育相关人才和技术储备相对不足。”高书国表示,如何有效帮助学习困难的学生,目前学校和教师还没有相关要求,而学校又是家庭教育社会支持网络中的重要一环,这一方面人才缺口也很大。
学习困难是“慢性病”,不能一蹴而就
在首都儿科研究所的‘学习困难’门诊中,记者看到,一位焦急的父亲请求医生把“存在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的诊断结果写在病历上,原因是家中老人认为,带孩子到‘学习困难’门诊是孩子的父母“有病”。
张丽丽指出,和睦的家庭关系是学习困难治疗过程的重要环节,尤其对于合并有焦虑、抑郁或其他情绪性问题的患儿更为重要,就诊前父母一定要与孩子、老人充分沟通,但如果不能取得一致意见,家长要承担起第一监护人的职责。
张丽丽强调,学习困难属于“慢性病”,治疗时间可能要以“年”来计算,然而,有些家长在孩子药物干预两三个月后没有看到明显改善,就会自动停药。张丽丽提醒,父母一定要保持耐心,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不能期望一蹴而就、药到病除。
事实上,单纯由多动症引发的学习困难问题只占约30%,大部分病例都包含其他问题。“如果干预晚,只能解决多动症的问题,但其他问题不解决,效果就不会特别好。”张丽丽建议,父母一定要多观察孩子的日常行为,如果发现孩子有学习困难的相关症状,要尽早到医院检查。高书国则建议,科研人员可以交叉利用现代心理学、现代医学、现代脑科学发展综合测评技术,在严格的技术鉴定、市场准入和监管条件下,对学习困难做到早甄别、早发现、早干预、早改进。
“幼苗易折,幼子易教。幼儿的可塑性是很强的,三岁之前更是培养一个孩子良好习惯的最佳阶段。家庭教育对学习困难的出现和治疗有直接影响,需要提高父母科学养育和教育孩子的能力。”高书国建议,家长要具备观察孩子生理状况的能力,了解孩子不同年龄段的营养需求和运动能力要求;要给予孩子有效和高质量的陪伴,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责任心;对孩子要有正确的预期,不能只看缺点,甚至跟别的孩子进行对比,要潜移默化地增强孩子的自信心;要多做正向激励,告诉孩子方法和策略远比禁止某些行为更能帮助其成长。
“这些要求对家长而言是很高的,所以各地教育部门和中小学、幼儿园要高度重视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高书国说。
学校同样是学习困难治疗的主阵地。“教师在关注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应对学习困难的专业能力。这是未来对教师重要的能力要求。”高书国建议,在教师培养阶段,应该加入对学习困难甄别、帮助和指导的相应课程,学校在引进教师时,也要适当考察其是否具备相应的能力,这也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客观要求。(记者 张晓华 杨 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