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建中央社会工作部,有何深意?
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提出要组建中央社会工作部,引起广泛关注。当前,简单的行政化已经成为过去,跨部门、跨行业、跨领域的事情越来越多。新成立的中央社会工作部,作为党中央的职能部门,是适应我国现阶段社会发展趋势的应时之举,核心是加强党在社会领域的引领,重塑党和社会的关系。中央社会工作部成立以后,其主要的工作关注点是什么?一起来看!
来源 |《人民论坛》杂志及人民论坛网(rmltwz)
转载请注明来源
历史逻辑与时代背景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之前的30年时间里,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采取的是“单元分割式”的社会管理模式,即将社会空间分割成一个个自成体系的小单元,以人民公社体制和单位制将全体社会成员纳入统一的管理体制中。单位制的最大特点在于它以“组织化”的方式实现了经济、政治、社会功能的高度融合,通过命令权力和财产权力的结合实现对社会进行管理、对资源进行分配和对社会进行整合的目的。在“单位制”时代,单位一定程度上扮演着“代理政府”的角色,承担着“代表、应责、协调和连接”的多重职能,有效实现了政治社会化和各类社会治理目标。
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化及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结构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在农村,人民公社逐渐解体;在城市,传统的单位制制度被打破。城乡社会系统从长期封闭的状态向开放、自由流动的状态转变。社会个体的跨单位、跨城乡、跨地域的流动不断增多,社会从原来与政权对接、互嵌的组织状态向离散的、流动状态转变。快速的社会结构变迁与社会规则体系的相对滞后催生了一些社会冲突与社会矛盾,对社会系统的运行产生了不小的干扰。与此同时,随着社会利益的多元化发展,各行各业的行业协会、区域商会及其他各类社会组织如雨后春笋般相继出现,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各个领域,发展力量不断壮大,影响力日益凸显。此外,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也加剧了社会系统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新技术通过破坏性创造,深刻影响社会和政府的运行方式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互动方式。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的社会治理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各种传统的、现代的与后现代的因素杂糅交织,利益格局的重新建构与社会关系的巨大解构并存。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分配方式和利益关系出现了日益多元化的趋势,原本依靠封闭的单位制实现社会融合的社会基础不复存在。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各种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中党的基层组织“离散化”与“悬浮化”现象凸显,中国社会呈现出日益碎片化的状态,这不利于新时期政治秩序的建构与社会的和谐稳定。面对中国社会结构的深刻转型,中国共产党需要遵循现代社会发展的逻辑和现代化建设的内在需求,在与外部新型环境的复杂互动中作出深层次的结构性调整,构建一种与新型社会形态相契合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