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医改“划重点” 如何让医疗服务体系从“有”到“优”?
新华社济南7月30日电题:深化医改“划重点” 如何让医疗服务体系从“有”到“优”?
新华社记者 董瑞丰、李志浩
我国人均预期寿命提高到78.2岁,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基本医疗保障网,主要健康指标居于中高收入国家前列……十多年来,我国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着力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
当前,深化医改面临哪些重点任务?老百姓有望在哪些方面继续提升获得感?7月29日至30日在山东济南召开的2023全国深化医改经验推广会暨中国卫生发展会议上,多名业内专家盘点既往医改清单,前瞻下一阶段“路线图”。
“家门口”能否有更多优质医疗服务
推动“大病重病在本省就能解决,一般的病在市县解决,头疼脑热在乡镇、村里解决”,是深化医改的重要目标。
目前,我国确定了125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医疗服务“高地”覆盖所有资源薄弱省份。2021年首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相关专科的跨省就医,较2019年下降9.3%。
“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已基本完成规划布局,下一步重点是推动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国家卫生健康委体制改革司一级巡视员朱洪彪说。
均衡布局优质医疗资源,基层的诊疗水平也在持续提升。截至2022年底,全国87.71%的县级医院达到医疗服务能力基本标准,累计达到服务能力标准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超过3万家。
朱洪彪表示,未来将继续规划建设省级区域医疗中心,持续提升地市和县级医疗水平,加强社区和农村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完善促进分级诊疗的体制机制,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着眼长远,要让老百姓在“家门口”享受到更多优质医疗服务,还需深化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改革,发展壮大医疗卫生队伍。
此前,全国公立医院已分别取消药品和医用耗材加成。如何夯实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基础,同时保障公立医院人员薪酬的来源、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成为一项迫切任务。“下一步的重点是持续巩固和完善运行新机制。”朱洪彪说。
如何让老百姓个人自付负担再减轻
根据最新发布的2023年城乡居民基本医保筹资标准,人均财政补助标准为每人每年640元。十年前,这个标准是280元。
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政府卫生支出和社会卫生支出持续加大,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重持续下降至27.7%。
“但一些老百姓实际从口袋里拿出的看病钱,并没有感觉到明显减少。”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医院发展研究院院长许树强说,一个重要原因是基本医疗保险报销范围外的费用负担依然较重。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