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军吹嘘“自造潜艇”将解放军限制在“第一岛链”内,岛内外质疑
【环球时报特约记者 陈立非】台当局耗时7年、花费500亿元新台币打造的“自造潜艇”原型舰将于28日在高雄小港举行下水仪式。虽然台军方官员吹嘘部署的重点任务是将解放军限制在“第一岛链”内,但岛内外普遍表示质疑。
声称将大陆“封出太平洋”
台湾首艘“自造潜艇”原型舰被蔡英文命名为“海鲲”,她也将在台船高雄厂区主持其命名暨下水仪式。据台“中央社”25日报道,“自造潜艇”项目小组召集人黄曙光称,首艘“自造潜艇”28日下水测试后,预计10月1日起展开泊港测试,之后他会带着原型舰测试队伍展开出海测试,预计2024年年底前将首艘“自造潜艇”交付台海军,2025年完成3艘,2027年达成4艘。
黄曙光称,未来台军潜艇部队除在台西南海域执行守备任务外,也可部署在台湾东南、东部海域,乃至苏澳至日本与那国岛之间水域,重点在于将解放军限制在“第一岛链”内,使其无法进入太平洋对美军发起“反介入/区域拒止”作战。他接着称,台湾北部海域一旦遭封锁,台湾南端和菲律宾之间的巴士海峡与巴林塘海峡就成为解放军航母等舰队进入菲律宾海的重要航道。因此台军必须要有足够的潜艇与水面兵力,固守巴士海峡与巴林塘海峡这两个通道,“简单说,就是要把中共限制在第一岛链,不要让其出太平洋”。
只能“象征性触水”
黄曙光的这番论调被质疑“异想天开”。据台湾《中国时报》此前报道,一名非常熟悉潜艇的退役将领称,潜艇原型舰9月的预定进度是“封壳”,不是“下水”,因为典礼是在水泥地的厂房内举行,而不是可以放水的船坞,“全世界潜艇部队都没有把封壳当下水,如果我们仍称下水,会闹国际大笑话”。他表示,潜艇装备数据库很重要,如此才能达到稳度、电力、空调、磁性、噪音、爆震操作模式、安全防护等要求,而负责施工的台船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台军前海军舰长吕礼诗称,台军研发“自造潜艇”动作太慢,且研发出来还是跟现役“海龙”“海虎”差不多,进展不大。前海军上校王志鹏也点出台军缺乏3项红区(即岛内无研制能力)装备,包括反制装备、AIP绝气推进系统及隐身技术。他说,台船董事长郑文隆曾称声呐系统具有敏感性、无法对外公开展示,“只有一种可能,就是各式声呐装备尚未完成,无法安装外壳护套,因此也无法碰水,只能象征性触水”。
不少台湾媒体更是直接把28日的下水称为“政治下水”,目的是赶在明年蔡英文卸任前交舰,同时也给明年1月的选举拉票。台军事学者揭仲撰文称,民进党高层似乎有意将出海测试开始时间提前到明年2月,测试完成交舰时间则提前到后年上半年,使泊港测试时间从9个月减至6个月,出海测试时间从18个月减少为15甚至12个月。然而,“自造潜艇”项目对台湾来讲几乎是全新的,整个测试过程宁可拉长,也不能压缩,以彻底找出任何潜在的风险。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