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垃圾桶里找烟盒为干啥?
□ 本报记者 韩丹东
□ 本报实习生 李丹
“孩子你找什么呢?”
“我找烟盒。”
这是天津市一位社区清洁工阿姨和一个10岁左右孩子的对话。
清洁工阿姨告诉《法治日报》记者,最近,已多次有小学生在她清扫卫生区域的垃圾桶里翻找烟盒,她每次都会劝阻孩子不要再翻找垃圾桶了,“以前只有老年人来翻找塑料瓶,现在小朋友们又来翻找烟盒,也不嫌脏,真担心他们不好好洗手吃东西拉肚子。”
近段时间以来,“烟卡”“烟牌”的游戏越来越火爆,道具源自香烟盒,孩子们通过折叠香烟盒的盖子制作成长方形的卡片,放在地上轮流拍,谁能将对方的“烟卡”拍翻面,就能赢得其“烟卡”。
孩子们手里的“烟卡”来源多种多样,越来越多的家长、老师等社会各界开始担心“烟卡”的潜在风险。
北京市控烟协会6月30日发文称,“烟卡”是变相传播烟草信息的载体,小学生过早接触烟草商标,可能会导致尝试吸烟的心理暗示。此外,部分学生为了得到“烟卡”,在路边寻找丢弃的烟盒,甚至在垃圾桶里翻找烟盒,双手极易受到细菌污染。该协会建议对“烟卡”进行监督管理。
受访专家表示,从心理学上讲,儿童的从众心理比较强,拍“烟卡”本身是一种儿童正常的猎奇和游戏行为,但其材质的特殊商业属性会对游戏者产生熟识效应和消费诱导,需要引起社会的关注和警惕。
小学生沉迷“烟卡”
易引发攀比等问题
家住天津市宁河区的李女士最近发现:儿子放学后不再认真写作业了,放下书包就抱着个铁盒子往楼下跑。
“孩子频繁地催他爸爸抽烟,提出要把烟盒留给他。还经常和同学一起在小区、放学回家的路上捡东西,一问便说是找‘宝贝’。问家里要钱的次数也比以前多了。”李女士说,她一度以为孩子对香烟产生了兴趣,甚至偷偷学会了抽烟。
经过几日的观察,李女士发现孩子到处找的“宝贝”是烟盒,叠成“烟卡”拍着玩,甚至花钱买“烟卡”。不仅如此,李女士和几位孩子家长告诉记者,同小区的几个孩子最近因为拍“烟卡”还闹起了矛盾。
原来,“烟卡”游戏还有其他规则:香烟越贵,烟盒的材质越好,“烟卡”越有“含金量”。在拍“烟卡”时,孩子们会不自觉和对方攀比起手中的“烟卡”,从而引发矛盾。
无独有偶,河北省廊坊市一位小学生家长张先生向记者反映,孩子书包里最近总有烟味,且在书包里翻出了不少烟盒。张先生以为孩子学会了抽烟,非常生气,与孩子沟通后才知道,这烟盒竟是“社交工具”,不少孩子喜欢聚在一起玩,谁收集到的“烟卡”越多、牌子越出名,谁就能成为“孩子王”。为此,张先生的孩子用压岁钱在某购物平台下单了不少“昂贵”的“烟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