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立国瑞士顶级大学开始对中国学生安全审查,欧洲其他高校会跟风吗?

2024-12-17
作者: 林贝 来源: 知识分子

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主教学楼。图源:Pixabay

  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主教学楼。图源:Pixabay

  撰文 | 林贝

  和许多瑞士品牌一样,在中国,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并不如常青藤盟校或牛津剑桥那般如雷贯耳。然而近期,素来崇尚“低调”的这所爱因斯坦的母校,却在一夜之间成为众矢之的。这一切都缘起于它出乎意料地“高调”宣布:其将对来自包括中国在内的23个国家部分院校的硕士、博士申请者、雇员或访问学者实行安全审查。

  对中国学生和科学界来说,此举无异于平地一声惊雷,让无数意欲申请该校的学子们被打了个措手不及。

  就在其公布消息的隔日,校园里多处就出现了以中国学生的名义抗议声讨的海报。发起者在海报上愤懑不平地质问:“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到底珍视科学,还是看重政治?该校已经被牢牢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了吗?”发起者姓甚名谁,或由谁组织,至今依然是个谜。但显而易见的是,这些海报迅速让中国学生对该校安全审查政策的不满暴露在了瑞士,乃至欧洲各国的诸多媒体的聚光灯下。

  为什么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要做出这样的决定,这决定会对中国留学生有什么样的影响?在今天这个国际关系波谲云诡的时代,细究这些问题,厘清这所身处中立国的国立高校所作出这个选择的始末,也许会有助于我们理解这个正在日渐将“不确定性”作为主旋律的世界。

  01

  心照不宣的“秘密”

  与毫无心理准备的中国学子们群情激愤的反应截然不同的是,绝大多数瑞士科研界人士对这次的安全审查名单宣布比较淡定,对此并不感到太意外。虽然也有部分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的教授私下表示这一决定颇为“愚蠢、可耻、荒谬”,但对很多瑞士科研圈内人来说,这一决定的出炉可谓是早有端倪,且势在必行,唯一的区别只在于公布时间上的早或晚而已。

  其实早在今年9月,围绕所谓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针对中国院校已拟定“黑名单”的传闻便在瑞士不胫而走。

  在瑞士工程科学院(Swiss Academy of Engineering Sciences)9月初举办的一场研讨会期间的茶歇环节,日内瓦媒体集团Heidi Media SA旗下网络平台Heidi.news的记者无意间听闻几位参会的研究人员在闲聊间提到,苏黎世湖畔的一家颇具影响力的高校已不再欢迎来自中国高校的学生,并且已经列出了一份涉及中国高校的“名单”。众所周知的是,苏黎世湖畔只坐落着苏黎世大学和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两所院校,而后者的国际影响力显然远胜于前者。

  但彼时,该媒体的报道并未激起任何波澜。因为关于该校-乃至多所瑞士大学-实行安全审查机制的做法,早在数年前就已不再是“不能说的秘密”。

  包括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在内的瑞士高等教育和科研领域与中国学子,曾度过了一段漫长的“蜜月期“。自2000年以来,欧洲和中国大学间缔结的研究合作项目共计35万,而瑞士就占据了其中的十分之一。瑞士国家科学基金会(SNSF)甚至专门设立了一个针对中国的项目-“中瑞科技合作”(Sino-Swis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operation)。

  然而就在2022年,双方渐生嫌隙,猜疑与戒备逐渐滋长。

  也正是在那一年,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成立了“出口管制办公室”,并向内部全体人员推出一套制裁名单搜索引擎,该引擎整合了瑞士、欧盟、美国和英国的官方制裁名单,并以每天一次的频率保持更新。当该校招聘新员工,或者校内科研人员与受邀造访的外来学者讨论尚未发表的知识或技术时,这套搜索引擎就能帮助校方或科研人员对对方进行审查。

  所以不难看出,尽管在外界鲜为人知,但安全审查绝非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一时兴起推出的新政,而是已经在内部“事实性”实行了好几年,只不过现在校方终于下场实锤而已。

  在此之前,同在瑞士的苏黎世大学在2022年底就承认,对于来自制裁名单上的国家的申请者,如果校方认为存在风险,就会选择性拒绝符合条件的申请者。且苏黎世理工也不是唯一一所引入筛查机制的瑞士大学。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的姊妹院校——洛桑联邦理工学院也在接受瑞士资讯swisssinfo.ch记者采访时坦言,其在某种程度上采用了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的做法,逐个分析每位硕士或博士申请者,筛查所采纳的标准也部分借鉴了对方。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这种审查机制已经在瑞士多所大学实施数年,为什么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要冒着陷入舆论漩涡的风险,决定扮演“先行者”的角色,公布这些注定会引发争议,甚至是讨伐的筛选标准和国家及院校名单呢?

  据瑞士媒体报道,该校是出于透明度的考量决定公布这些标准和名单的。校方坦言,在过去几年的实践中,学校在不断地细化审查规范和具体程序,最终形成了目前公布的方案。而2025年秋季学期硕士课程的入学申请期于2024年11月1日开始,因此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决定提前公布该政策。这意味着,潜在申请人可以先自行评估他们是否想要提交申请。

  来自瑞士某高校的一位瑞籍学者也表示,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冒着各方争议、成为首批实施安全审查的大学之一,恰恰走出了很重要的一步。因为“如果这些措施依然在没有向公众通报的情况下悄然进行,我会认为问题更大“。

  02

  为什么中国学生反应尤其激烈?

  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实施的安全审查,涵盖了包括中国在内的23个国家。然而相较于中国,其他国家科研界和学生群体的反应似乎颇为淡定,在瑞士并未听闻他们在公开场合发声质疑或表达焦虑。

  这种情况的部分原因在于:近年来,该校中国学生群体在人数上的增长速度要远快于其他被列入审查名单的国家。通过对比2018年至2023年期间来自此次被列入审查名单的国家的申请者入学人数(硕士生及博士生),我们可以发现,来自其他22个国家的入学学生在人数上几乎没有波动,唯有中国学生在过去5年内增长了几乎一倍,从2018年的748人增加到了2923年的1362人。

  这背后的动因,则是2020年时任美国总统特朗普发布的第10043号公告。受其影响,自那之后,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放弃尝试申请留学美国,将注意力转向了包括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和洛桑联邦理工学院在内的欧陆名校。

  这也意味着,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安全审核细则的出台,对未来有意愿申请该校的中国学生来说存在着最大的不确定性,因此在该群体中激起了轩然大波。以至于细则出台后一周,校方特意针对本校师生的质疑和不解组织了一场信息沟通会。但由于报名人数远超校方此前的预期,校方无奈将沟通会延迟一周、并以线上会议的方式进行。

  沟通会上,校方再三强调:外界对细则的解读存在诸多误解;申请者的现有国籍、原籍国、过去的教育经历以及学科领域,绝不是申请者被排除在学习计划、研究活动或教职工作之外的“自动标准”,每份申请都会作为个案经单独评估。校方甚至给出数据:安全审查措施从一年前就已开始在该校硕士录取过程中付诸实施,但2024年秋季学期仍有198名中国硕士生顺利入学就读。

  然而面对校方的澄清,参会的大多数中国学生依然没能信服。有人表示,很多问题仍然悬而未明,尤其是围绕审查标准,究竟几项被界定为“符合”才会被拒?校方并未给予正面回答。不过当有学生问及“是否会依然录取中国学生”时,校方的回答非常肯定:“只要(申请者)足够优秀”。

  然而,足够优秀真的就够了吗?一位在读的联邦理工大学华人学生提到了自己实验室中最近经历的一场对申请者的安全审查,他提到,这场审查的大量文件准备和提交工作都需由招生的实验室辅助完成,即便不会因安全审查而被拒,这项审查所带来的额外工作量和不确定性本身就会降低来自中国的申请者的申请成功率。

  在瑞士资讯swissinfo.ch的报道中,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目前就读于电子科技大学的学生,谈到了他的焦虑和沮丧。从大一入校起,他就为了将来本科毕业能申请上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做了系统准备:他学习了德语;为了能与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对应专业的硕士课程相兼容,特意到处咨询导师,在他们的帮助下重新规划了自己本科课程,向教务处提交了自主设计培养方案,并且获得了批准。

  然而现在,按照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最新公布的安全审查机制的四项标准,他的国籍、学校和专业已经占了三个“符合”。依据校方所述:如果有多个符合,建议拒绝其申请。因此,未来即便他提交申请,也存在极大可能被拒。

  03

  欧洲其他高校会跟风效仿吗?

  当然,对于更多有意愿申请该校的中国学生来说,存在更大不确定性的地方,在于是否其他瑞士高校-乃至欧洲其他国家的高校-会跟风效仿作为标杆的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的措施。

  除了前面提到的已在不同程度上事实性实施安全审查措施的洛桑联邦理工学院和苏黎世大学,截至目前,只有伯尔尼大学和伯尔尼应用科学大学公开表态:不会进行类似的安全审查。换而言之,其在招生和招聘时只会对一般入学条件-比如教育经历、语言水平-进行审核,对申请人的国籍或原籍国不会设置任何限制。

  无独有偶,2022年,丹麦规模最大的顶尖综合性大学-奥胡斯大学,也和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不约而同地同步展开了一项试点项目,即对所有来自中国、伊朗或俄罗斯的技术和自然科学博士和博士后申请者进行“安全政策背景审查”。而就在今年,这一措施已经覆盖到了整所大学和丹麦其他几所高校。

  不仅如此,自从2023年以来,越来越多的欧洲高校开始陆续将由中国国家基金管理委员会(CSC)资助的公派留学生和访问学者拒之门外:

  2023 年,奥胡斯大学暂停招收“受CSC资助的”中国博士生。

  世界顶尖医学院之一的瑞典卡罗林斯卡学院也作出了同一决定。

  同年6月,德国规模最大的大学之一-埃尔朗根-纽伦堡大学也宣布将无限期暂停与 CSC 资助的学生的合作。这是德国第一所公开与中国政府奖学金计划决裂的大学。

  今年7月,荷兰埃因霍温理工大学宣布将不再招收获得CSC奖学金资助的申请者。

  ......

  可以肯定的是,这份名单还会不断加长。而随着日益加剧的地缘政治两极分化,考虑到科学技术已成为衡量一国实力的关键指标和推动因素,越来越多的欧洲大学极有可能会开始针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受制裁国家的科研人员和申请学生采取安全审查措施。

  04

  两难选择

  对于中国学术圈以及公众舆论主流对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的“集体声讨”、批评其“一刀切”地抵制中国学生的判断不同,也有当地人提供了另一种视角,比如,相对于主动挑衅,公布明晰的审查院校名单和筛选标准,更像是一种“防守”和预防性措施,是这所高校在国际紧张局势带来的压力、确保瑞士本国敏感研究安全和一如既往地秉持学术开放的“三重困境”中做出的权宜之计。

  虽然瑞士联邦情报局曾表示:各大学应该自行规范其录取条件。换而言之,联邦政府并未给任何院校施加压力,要求其采纳美国、欧盟和英国的制裁名单。

  但作为一所外籍员工和学生占据相当比例的国际化大学,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不得不考虑到自己对员工的照顾义务,尤其要确保外籍员工不违反原籍国的法律。因为该校绝大多数教授都来自他国,并非瑞士籍,一旦他们故意或因疏忽违反了出口管制规定,轻则自己会面临巨额罚款,重则甚至会被判入狱。届时,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也会难辞其咎,声誉受损。

  而一位来自日内瓦安全政策中心的专家解释称:对中立国而言,中立法只能在国家之间发生实际战争的情况下适用。也就是说,秉持中立性,并不意味着在一切国际争端问题上持中立态度。更重要的是,“每个中立国都可以决定自己想要参与哪些制裁。而位于瑞士的大学,必须遵守瑞士政府关于采取具体制裁的决定。”

  安全审查措施的引入,也意味着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需要在对申请人或求职者的教育经历、语言水平等一般条件之外,承担更多额外的招生与招聘审核工作。

  此外,从校方目前公布的信息不难看出,其制定的审核标准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而这也正是很多中国学生诟病其“晦涩难懂”的地方。比如审核标准之一是“申请人的生平(biography)”,“我不知道校方如何定义’生平’。我是否需要向ETH报告我的家庭成员和前中国男友的详细教育和工作经历?在瑞士出生和生活的第二代中国移民会被拒绝吗?或者仅仅因为他们的父母曾经在中国的‘敏感领域’工作过,就不能被该校录取?”一名学生在接受瑞士媒体采访时抱怨道。而在笔者看来,这也恰恰意味着,校方给未来筛选申请者和应聘教职员工留有相当的解释空间和操作余地。

  也许,我们眼下无需对校方的每一句话进行放大、过度解读,毕竟这一举措已经让它树立了一个饱受争议的先例,想必校方也会在实施过程中持续调整具体做法。至于这一政策的实际效果和影响如何,还有待观察,或许该校2025年秋季学期中国申请者的录取率会告诉我们答案。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
赞赏备注
确认赞赏

评论(共1条)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