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纪霖:考核之下无学术

2025-01-06 2595 5
作者: 许纪霖 来源: 社科学术社

  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之后,中国的大学发生了跨越式发展,学术研究也获得了来自国家前所未有的资金投入和资源配置。

  在大规模投入的情况下,虽然学术研究在数量产出上获得大丰收,但为什么公认的、有分量的一流成果却与投入严重不成比例?为什么中国的学术至今无法站在世界的前沿?

  学术研究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工程,其中最重要的环节是学术评价体制,如果评价体制发生了问题,就会诱导研究人员向扭曲的方向发展。

  在大学学术研究之中,理科、工科、医科、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都有各自的学科内在逻辑,不宜一刀切地实行同一种学术评价体制,本文仅就我个人比较熟悉的人文学科评价体制改革谈谈我的看法。

  量化、外在、行政主导评价体制

  对于绝大部分中国高校来说,今日的人文学科实行的是一种量化的、外在的、行政主导型的学术评价体制。

  先说量化的。科学研究在今日之中国高校,被抬高到空前的、过度重要的位置。不说研究型大学,即便是教学型乃至职业型学校,学校是否优秀,教师是否能够升等、研究生是否可以毕业,科研的成绩单成为最重要的衡量指标,甚至没有之一。

  老师的教学可以马虎、学生的毕业论文可以勉强通过,但只要有相当量的论文发表,便一俊遮百丑。多数高校对教师的年度考核和升等要求,都有严格的论文发表量规定,而一个大学每年的论文发表篇数,都影响到从官方和民间的各种大学排行耪的位置,是大学领导政绩工程的核心部分。

  于是千军万马写论文、拼数量,就像大跃进时期的全民大炼钢铁,产量是最重要的,而质量如何,倒是其次的。

  再说外在的。鉴于大量论文粗制滥造,这几年各大学开始重视论文的发表质量,以教育部认定的CSSCI或核心期刊的发表论文为统计对象,而研究型大学为了早日实现世界一流大学的战略目标,又将国际学术界为了引证统计需要所设定的SSCI和AHCI论文系列,作为进入国际学术前沿的标志,给予特别的奖励。

  这几年又出现了所谓的影响因子评价指标,一篇论文的好坏,还要看其在其他刊物上的引证率或转载率。于是,所谓的好论文,只是看其在什么刊物发表,有多少影响因子,只要是发表在国内权威刊物或国外引证期刊的,就能得到国家、省部级和学校的奖励,至于学术共同体的内在评价如何,则可以忽略不计。

  量化的、外在的学术评价体制,其实质乃是以行政为主导。关于大学的“去行政化”,这几年谈了很多,争议也很大,然而,所谓的“去行政化”,核心问题不在于大学是否要有行政级别,而是不再以行政化的方式管理大学的教学与研究事务,而能按照学术自身的逻辑,通过大学教师的学术共同体实现“教授治学”。

查看余下82%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共5条)

返回文章
登录
默认表情
添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5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