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锡良:科研人员应该做神仙?


  两会召开期间,科技部部长王志刚讲:让科研人员不再被表格、报销、帽子、牌子所困扰。王部长为何要这样讲?因为这些事让科研人员生气了,浪费了他们非常富贵的时间,得改革。

  在展开讨论之前,我很渴望有关部门先把“科研人员”进行一下定位,什么样的人配得上这个称号?有点经费可花的人,能写几篇文章的人,是不是就叫科研人员?别的地方不谈,单就高校而言,科研岗的人至少一半以上是在搞假科研,除了制造为自己评职称和提高待遇服务的废物,其它什么贡献都不会有,硬要讲有贡献,那就是为学校和院系所谓的评价排名添枝加叶。

  王部长的话,教育部的官员曾经也讲过。我就非常纳闷,你们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问题?这不都是政策造成的吗?难道是学校要为难科研人员?真不是。

  先说说帽子。科研人员自己是不能造帽子的,所有的帽子都是上面造好的,都是上面批准的。千人,青年千人,万人计划(里面还有许多细分,帽子里面有帽子),长江学者,杰出青年,优青,珠江学者,闽江学者,香江学者,钱江学者,皖江学者,龙江学者,两江学者,黄河学者,三峡学者,海河学者,辽河学者,南海学者,清江学者,三江源学者,泰山学者,昆仑学者,长白山学者,井冈学者,天山学者,贺兰山学者,黄山学者,南岭学者,秦岭学者,嵩山学者,太行学者,珠峰学者,燕赵学者,楚天学者,天府学者,三秦学者,三晋学者,八桂学者,东方学者,琼州学者,芙蓉学者,北洋学者,齐鲁学者,中原学者,绿洲学者。每顶帽子,都有大批知识分子削尖脑袋填表申报,成功了有啥好处?有钱,有名,就这么简单。没资格填表的人倒是不乐意,真有机会填表争帽子的人,他们可不烦啊!有些年轻学者,为了填表争帽子,不惜把道德和法律都抛弃,吸引力强大啊!

  再说说牌子。实际上,帽子与牌子是共生的,有了帽子,你就不缺牌子,只要你自己觉得合理,你要挂牌子,学校不会阻止,学校巴不得你多挂几块高大上的牌子,最好是挂别人没有的牌子,或者是外国人最看重的牌子。读者如果有时间,不妨到各高校尤其是重点高校走走,哪一个院系门口或大厅里不是挂满了牌子?长牌子挂不下,就制作小铜牌子挂在显眼的位置。

  除了与学者研究领域挂钩的牌子多,还有不少是上面授权的牌子,什么国家基地,什么国家中心,什么国家示范,什么国家级实验室,什么国家团队…….几乎每一个学科领域,都有这样多对应的重量级牌子,集合起来看,全国得有多少牌子?

  好,有了帽子,有了牌子,科研人员一方面是好干事了,因为手上会有很多钱。近十来年,中国高校的风景变了,标识“科研”的指标越来越简单化了,只看论文,几乎只看论文。只要有了论文,你就是王者,自从ESI成为高校最重要水平标尺以后,论文的王者风范就更加清晰明显了。为什么那么多人栽倒在假论文上面?因为这个东西太值钱啊!现在是不大查,真要大查,几人能过关?这些论文到底有多大用呢?大家应当心里有数。帽子和牌子对于某些科研人员而言,还有另一个作用——显著提高知名度。这帮子人,戴着大帽子,一年到头全国到处作学术报告,然后又一年到头地请有帽子的人来自己地盘作学术报告,一套PPT,可以讲几十遍,可以讲几年,并且每次讲都值钱,每次都是新科技。

  人才称号评选以论文为基本条件,科研人员为了“争帽子”,就必须追求论文数量,避开难以快速出成果的研究方向,助长了浮躁的科研风气,不利于在前瞻性基础研究中实现重大突破。2016年,中国学者论文虽然被SCI数据库收录32.42万篇,占世界份额的17.1%,但仅占CNS三大顶级期刊的5%左右。相比之下,美国学者论文在SCI收录论文中占比为27.5%,在CNS论文中占比超过40%。

  填表格麻烦吗?不麻烦。填表格的人不外乎三种:一种是为申报某类课题;一种是为了申报某顶帽子;一种是为了申报某块牌子。课题、帽子和牌子很珍贵,不是每个人都能拥有,你不填表,怎么能到手?如果不填表都可以拿,或者说随便填个表都能拿,那不就更滥了么?在新中国前几十年,所有科研经费只下到学校,大家凭自己的特长和能力做科研,不用由个人去争帽子、牌子和课题,当年的科学家搞研究,有那么多麻烦吗?他们的成就低于今天的大伽吗?现在,什么事都讲个人主义,或者说小集团利益优先,不填表,不搞关系,那就只能用摸坨子的办法了。

  还有一种麻烦叫“报账”,是科研人员喊出来的。我就在想一件事,你们为啥有那么多账要报?是日常科研采购报账?还是出差事务性报账?如果是日常采购报账,解决起来并不难,一是可以回归原来的旧体制,由学校成立统一采购科,科研人员只上报采购计划,然后按时去仓库领取就行了,二是由各部门安排办公室专人去报账,只要开支规范,现在的在线报账已经很方便。但是,很多科研人员未必愿意把采购权交给学校,道理大家都懂。如果是出差报账,那科研人员得问问自己,为什么要出那么多的差?一年到头在外漂,真是科研必需吗?一年到头见不着学生,真能体现你学术繁忙吗?告诉王部长,你真不要太为科研人员着急,科研大伽们报账花不了多少时间,这事基本上都由学生干了,不信,你们去财务部门问问。

  王部长还提出要清理“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严重问题。“四唯”问题,不是今天才有,讲的人太多了,批的人太多了,上面的批示也太多了,就是改不过来,症结在哪里?大家想想看?照我看,关键在“四唯”能带来太多好处,只要“四唯”能带来名和利,你怎么清理都是假清理,改头换面罢了。我讲个小事给大家听,有一次,参加某会议,前面的内容是学习材料,其中就包含反对“四唯”。学习完以后,进行某个选举工作,主持者在投票前宣读了候选人条件,有级别规定,有年限规定,有职称限定,还有其它限制性规定。然后,我就迷茫了,前面的反“四唯”学习算是白学了。

  该结束分析了,很想得个小结论:部长的呼吁其实根本就不是问题,无论“四唯”,还是报账、填表、帽子、牌子的“四难”,都是大部分科研人员喜欢的工作,你不给他们机会,他们反倒不会高兴,只有那一小小部分真正沉浸于科学研究的科学家才会反对“四唯”和“四难”。

  如果大家不信,你让中央砍掉所有的帽子和牌子,看有几个科研人员是高兴的?你让中央把科研人员的财权交由校院统一管理,看有几个科研人员是高兴的?你们到高校看看,几个校、院、系所的领导不是学术帽子一大堆?你不让“四唯”,他们会跟你急,绝对会骂你不尊重人才。

  科研人员什么情况下才能高兴(真科学家除外)?帽子、牌子、票子和位子,自己都要,其它的麻烦事都由别人代劳,做神仙。

  这类人少吗?不少,很多,并且在向年轻化发展。一大帮带着几篇论文就回国当教授的海归青年才俊,二三十岁的人,架子越来越大,脾气也越来越大,待遇越来越好,他们对学校、对国家的要求越来越高,对自己的要求越来越不在乎,一流学校不好混,往二流学校跑,二流不好混,往三流跑,三流混不下去,往不入流学校跑,有了帽子,总有学校把他当香饽饽,他们不怕,恶性挖墙脚的学校太多,风气太坏。

  说了很多不足,结尾再讲两个好现象:一是不图名利专心搞研究的科研人员还是有的,不能一棍子打死整个科研群体;二是有不少科研能力一般但任劳任怨的科研工作者,他们知道自己能力不是很强,但极少把困难推到国家和学校,尽力而为,不高调,不造假。

  附言:

  1、有网友发文预言帝国主义将在5年内灭亡。粗略看了一下,他说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高级阶段,资本主义的帝国主义阶段走到了尽头,最多只剩5年。我在想:要是美国把委内瑞拉给整垮了,世界就只剩朝鲜和古巴了,资本主义怎么就只剩5年了?你信,我不信。

  2、有人让我写低级红和高级黑。我不写,很久没看书,理论知识储存不足,现在很迷糊,已经分不清颜色,把握不准的东西就不介入,避免犯错误。

  写于2019年3月9日星期六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
赞赏备注
确认赞赏

评论(我来首评..)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