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松民 | 《烈火英雄》:英雄主义的复兴
01
—
《烈火英雄》在豆瓣的评分很低,只有6.6,和《哪吒之魔童转世》8.6的高分形成鲜明反差。这似乎证明豆瓣的网友——通常意味着被好莱坞和日本动漫等浸润、建构过的小资与文青——还没有做好接受堂堂正正的“中国英雄”形象的心理准备,“中国英雄”让他们感到不舒适,并产生抵触情绪,以至于在评论时失去了客观性。
类似哪吒这样“烟熏装朋克小魔头”,有点邪性,甚至邪恶,为了自己牛x什么都可以不在乎的“英雄”,他们可以接受,但类似《烈火英雄》中的江立伟(黄晓明 饰)、马卫国(杜江 饰)、徐小斌(欧豪 饰)等这样把职责、荣誉等看得高于生命的英雄,他们就不能接受了。他们不愿承认的潜意识是,这种从容赴死的英雄形象,是预留给好莱坞电影中的美国英雄的,如今,中国人占据了这样的位置,这让他们觉得不舒服,于是就情不自禁地要挑一点毛病出来。
看来,文化上的去殖民化,绝不仅仅是香港的问题,内地甚至更迫切。文化、心理上殖民化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不能接受主动赴汤蹈火的中国英雄,中国人只能在被迫或偶然的情况下才能成为英雄。
扯远了,继续聊《烈火英雄》。
02
—
有一句话被人说烂了,但我是第一次引用,因为我不太喜欢其中的“张爱玲味”——"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有人替你负重前行。”
和平年代的英雄,就是用自己的身躯,包括健康与生命,为我们挡住了破坏“静好”的种种危险,包括不期而至的烈火。
《烈火英雄》聚焦的就是这样一群用身躯挡住烈火的英雄们。
影片有真实的历史事件做依据,即2010年辽宁大连新港油罐区716火灾爆炸事件。剧本改编自纪实文学《最深的水是泪水》,导演在叙述时保持了极大克制,但还是令观众感到惊心动魄。
实际上,真实情况比电影中表现的还要残酷和无奈。比如,关闭输油阀门需要用手转动操纵盘8万转而不是影片中的8千转;徐小斌的原型张良,根本没有机会与新娘拍摄婚纱照就牺牲了,为了确保远程供水,他整整三天三夜没有合眼,不断潜入满是油污的大海清理垃圾,而如果油罐全部爆炸,大连转瞬之间真的就会成为“死城”。
当我还是一名年轻飞行员时,曾经在大连度过了一段美好时光,不止一次从美丽的大连上空飞过,想到大连有可能会在烈火中化为灰烬,真的有点不寒而栗。
感谢那些挽救了大连的烈火英雄们!
03
—
《烈火英雄》的特效和大场面,都给人留下惊心动魄的印象,在这个层面,中国电影已经一点都不输美国大片了。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