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锡良:诺奖与滥奖
诺贝尔奖开奖;事实上已经成为中国人精神分裂催化剂,尤以理化生奖的开奖刺激性最大。这与媒体对中国科研不断曝出的惊天突破无法接轨,大家总是认为,经历了四十多年的科技春天,中国人已经到了拿诺奖拿到手软的时刻。
本来,拿不到诺奖,也不会是塌天的大事,搞不了原创,那咱就做后创,后创创不了,至少也可以做跟踪。现在的问题是什么呢?是把诺奖当吊颈绳,不吊死自己不罢休,对部分管理者而言,泼冷水已经不管用了。
国民表现呢?比学者更失理智,不光是为得不到奖发泄情绪,还要把自己愚蠢的一面亮相给世界。化学奖一公布出来,发现其中有个日本人,中国网友的留言是从头酸到脚,说日本人跟西方关系好,所以日本人得诺奖较多,说中国比日本的锂电池做得好很多,凭什么是日本人拿诺奖?把无知当自信发展到这种地步,国人科学素养的外在形象会好?
象往年一样,为了安慰自己,网络上还是有大量“爱国青年”不忘继续以古代“四大发明”为自豪,仍然不忘袁隆平先生的杂交水稻。有网友讲,如果袁隆平先生申请了杂交水稻专利,全世界都离不开中国,任何诺奖都比不上袁先生的水稻。
如果不提日本人靠关系拿诺奖,我倒不想写什么东西,一提到“关系学”,就撩发我写点感想。什么感想?有关中国的科研。
在国家面临内外矛盾十分尖锐的困难形势之下,党和政府仍然对科教事业给予了高度重视,对科研工作者给予了莫大的关怀,科研经费逐年增长。这是中国创新的希望,也是中华民族的希望。
然而,我又不得不讲,教育科研领域存在的问题十分严重,尤其是科研奖励机制存在重大弊病。每年的科技大会,奖励人数之多、成果之多、领域之多,世所罕见,要说清楚大规模奖励的合理性和不合理性,非三言两语可达,也就先行放下,暂用一句话归结为:发奖太滥了,去掉九成,剩下的可能才有些奖励价值。
针对网友嘲笑日本获诺奖的关系学说,今天就谈点中国学者以论文为载体的关系学说。
大学,正流行创“双一流”,其中有一个特别重要的指标是什么?是外国人搞的ESI。
这个指标有多重要?往小点讲,与钱有关。往大点讲,事关名校的生死存亡。到目前为止,全国大概只有两所学校不为这个指标下重金奖励,其余所有学校都在为此血拼。
血拼,拼什么?其中就有一个最重要的手段——拼关系。
发论文,引用论文,为什么要靠关系?不是靠科研水平、靠论文质量吗?
不完全。对部分人而言,甚至可以说完全不是。
为了不一棍子打死一船人,本人还是主观地给个有价值论文占比指标:10%。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