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松民:再评《柳青》——谁误解了柳青?


  01

  电影《柳青》的一个重大失误,是把柳青与“创业史”做了切割处理。

  这里的“创业史”,既是指小说《创业史》,也是指《创业史》所反映的波澜壮阔的农村合作化运动。

  影片采用淡化、虚化的手法来表现“创业史”,甚至对著名的、明显“无害”的“梁生宝买稻种”都吝于做正面表现,仅仅是王家斌(梁生宝的原型)声称去买稻种,镜头一转,他已经买完稻种回来了。在小说中极富画面感的春雨潇潇之夜,梁生宝枕着“风声、雨声、渭河的流水声”,夜宿陇海线上小候车室的情节,居然没有一个镜头。这令许多既熟悉小说又看过电影的人为之遗憾。  由于没有深入挖掘“创业”的历史合理性与必然性,在影片中“创业”成了某种动机可疑、前景堪忧、效果也非常不理想的盲动,而主人公柳青也一直对这一运动缺乏真正的热情,他矜持地保持着距离,用怀疑、忧郁的眼光注视着身边发生的一切。

  但真实的柳青,和“创业史”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没有“创业史”,就绝不会有今天意义上的柳青,没有《创业史》,柳青就完全是另外一个人!

  真实的柳青对“创业”是倾情投入的,“梁生宝买稻种”的故事就包含了柳青本人支持合作社的经历:1956年,柳青用自己的稿费和积蓄换来了日本良种稻——矮秆粳稻,在小范围种植试验成功,第二年秋天,王家斌(梁生宝的原型)所在的胜利合作社一千多亩水稻获得了平均亩产710斤的大丰收,创造了当时陕西地区粮食生产历史最高纪录。

  电影《柳青》无疑受到了柳青女儿刘可风撰写的《柳青传》的影响。

  关于写《柳青传》的缘由,柳青女儿刘可风说:

  “他(指柳青)生前出版的东西,和他的思想,差别实在太大了。但是,他来不及完成整个作品就去世。如果我不写,后人会一直误解他。”

  不知道刘可风女士是不是真的明白她这番说辞意味着什么?试问,如果柳青不赞成《创业史》,那么柳青还是柳青吗?柳青还值得我们如此尊重和缅怀吗?读者通过《创业史》来理解柳青是对柳青的误解吗?

  刘可风女士是这样的态度,也就难怪一家颇有影响力的媒体,在报道柳青诞辰百年(2016年)时,会用这样一个肆无忌惮的羞辱性标题《〈创业史〉作者柳青百年:一生不敢说真话》。刘可风女士真的赞同这家媒体的评价吗?

  对女儿刘可风的态度,柳青本人似乎早有预感。他曾对刘可风说:

  “女儿呀!你长了我的头脑,血管里流了我的血,但没有我的精神!”

  由于影片不是把柳青放在“创业史”中来表现柳青,所以电影中的柳青就变成了一个哈姆雷特式的人物——对合作化、集体化,赞同还是反对?这是个问题。

查看余下68%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共7条)

返回文章
登录
默认表情
添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

大家都在看

7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