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懋仁:如何做大做强做优
讨论共同富裕,一定不能离开生产领域的重要变革。根据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原理,生产决定分配,生产决定交换,生产决定消费。而那三个环节对于生产来说,其作用只是相对的反作用,只有生产对那三个环节的作用是决定性的。
因此,要想达到共和国人民的共同富裕,把公有制经济做大做优做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步骤,或者可以说是非常重要的措施。没有公有制经济的做大做优做强,就不可能真正实现共同富裕。
从现在的形势上看,在走乡村振兴道路,有些地区已经开始创办一种新的,由地方党支部领办集体经济的合作社。这既是在脱贫基础上向乡村振兴的局面发展与前进,同时也是让农民走向共同富裕的一条非常宽阔的道路。虽然现在通过这个方式开始走上乡村振兴的地区还不是太多,但在中央的引导和指引下,这条道路一定会越走越宽广。
然而,在中央领导同志强调国有经济要做大做强做优不动摇的呼吁下,我们一些相关的负责部门似乎还没有警醒起来。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当然,或许有关部门已经在制定某些规划,也在研究某些措施,但是如果他们真的正在做这样的事情,他们完全有理由把必要的步骤公布出来,告知全国人民,让全国人民为此积极参与,出主意,想办法。这也是发扬社会主义政治民主与经济民主的重要展现。
当然,也有另一种可能,我们一些经济部门的官员,长期以来受新自由主义余毒的影响,对于把国有经济做大做强做优,并没有太大的兴趣,甚至完全可能有所抵制。如果出现这样的情况,那问题就严重了。
说句不客气的话,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区经济的时候,有关负责部门似乎就没有考虑过,在东北老工业区实施把国有经济做大做强做优的打算。东北老工业区的振兴步履维艰,这么多年来,很难见到特别明显的成效。这其中的问题难道不值得有关部门以及那里的官员深思吗?东北那么好的工业基础,国有经济的基础那么雄厚,那里的工人阶级人数那么大,素质那么高,为什么就不能充分的利用与开发出来?
有的官员可能也的确想把东北的事情做得好一点,他们认为,老的工业生产技术太过落后了,要想得到改造就需要进行产品和生产技术的升级换代,或者需要引用高技术生产技术和产品,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样的思路还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他们把产品的高技术升级换代的希望寄托在所谓民营资本身上,希望能吸引更多的民营企业来参与东北老工业区的生产技术的升级提升。这样的思路则是有问题的。因为绝大多数民营经济不可能直接把他们手里的资本用在对国有经济的改造上。民营经济的直接目的主要就是希望通过投资少见效快的经营方式来获取得多的利润。如果希望民营企业能够认真地通过提高东北老工业区的生产技术的全面升级,那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而且耗时较长,无法在短期内获取更大的利润。一般说来,绝大多数民营企业不可能做这样的事情。
因此,对于东北老工业区来说,有关部门如发改委或者国资委就应该把这样的担子主动地承担起来。这些部门应该有计划地建立大型国有企业,对国有企业的分布进行合理而科学的布局。在建设这些企业的同时,有计划地对企业技术工人进行培训。而且对整个东北地区的国有企业的发展与强大进行长远的设计和规划。
对于集体企业的公有制经济,企业中的员工可能通过股份的分配与占有,从企业的生产经营与发展中获取更多的利益,从而使他们较快地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对于国有企业,可能需要另外的设想与考虑。例如,对于拥有几十亿资产的国有企业,可以从中拿出一部分,如拿出一个亿作为给企业员工进行福利分配或者奖励分配的股份。这样企业员工既可以从企业的经营与发展中获得除工资以外的利益,而且也不会对国有企业的国有性质有太大的损害。因为企业员工所拿到的股份一般也就在百分之三到百分之五左右。同时,国有企业还可以在上交国家的税收之后,可以预留更多的消费基金。
过去,在第一个五年计划一直到第四个五年计划时期,国家在积累基金上留得更多一些,在消费基金上则有意识地要勒紧一下大家的裤腰带。因为国家要发展,要建设,就需要更多一些的积累基金。在这种情况下,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可以得到保障,但在富裕发展的程度上则受到一定程度的约束。
现在情况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国家虽然还是需要发展,但更需要对消费基金这一块应该预留更多的资金。除了增加国有企业职工的福利之外,也可以在企业职工的工资水平上有进一步的提高。因此,只有大力发展公有制经济,即大力发展国有经济,也大力发展集体经济,这是加快全国人民共同富裕的最有力的方式和途径。
积累与消费本身就是一对充满着辩证法的对立统一关系。过去,由于国家收入偏少偏紧,所以,没有多余的财政用在消费基金方面。现在,提高消费基金的比例,会使广大人民群众有了更多的购买力。人民群众的消费水平提高了,会更有力的促进生产环节的增加与发展。生产发展了,利润也就有了更多的增加。这对于提高消费基金的数额也是有积极意义的。这样的良性反馈机制对于全国人民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绝对是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