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华:县域城乡教育一体化的需要什么条件?
对于这些家庭的学生来说,一方面学校教育弱化,无法通过学校教育获得提升,另一方面又无法获得市场化教育资源,那么他们基本上从小学开始就意味着被整个教育体系所淘汰。命运这么垂青于他们,使他们还没有来得及努力就被淘汰了。
01
一、硬件到位了,并不代表城乡教育就一体化了
在浙江S县几个乡镇调查中小学教育,发现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学校基础设施和教学硬件设施都建设得非常好,教师的年龄、性别和学历等结构也相对较好。学校老师除个别年纪大的外,都有大专以上文化水平。文体设备齐全,教室充足。据说在政策上,只要农村学校向文体局申请学校建设项目,一般都会得到批准。但问题是,在校学生少,师生比高出正常范围,大量教室和其他公共设施被闲置。有一家小学一个年级只有一个班,十几个学生。本来能够容纳上千学生的中学只有三四百学生。教师学历起点较高,但是在乡镇中小学却没有教学和工作的积极性,大量教师资源被浪费。教学质量与城镇学校相比严重落后,乡镇中学考入县两所重点中学的学生屈指可数,绝大部分学生进入了职教中心。
在浙江发达地区,城乡教育在硬件上的一体化程度较高,甚至很多方面要超越县城学校。县城学校受限于地理位置和土地政策,面积没法扩张,建筑老旧改造起来不易。在工资水平上,乡镇学校的老师除了拿普遍的工资水平外,还有乡村教师补贴。同级别老师乡村老师要高城区老师一两万元。但是,在教育质量和学生培养等软件上,乡村学校却远落后于城区学校。城乡软件的一体化程度不高,反而越拉越大。这说明,城乡教育的一体化并不是硬件上搞好了,软件上就自然而然跟上来了。城乡教育硬件软件的一体化是需要条件的。
02
二、软件要上去,学生必须要有规模和梯度
其中一个条件是要有足够多的学生。一个班级几个学生,不构成一个基本的教学单位。调查表明,一个班应保持在30人左右是一个最有利的教学规模,少于这个数,不能形成基本的教学生态,就无法进行正常的教学和班级管理;学生没有规模,也就不能形成正常的上中下的梯度分层,也就无法形成班级内的层级竞争。那么农村中小学的学生都到哪里去了?
我们调研的S县农村早已经进行了学校撤并,许多乡镇目前都有几所小学和一所中学,除了中心小学外,其余小学集中在中心村。有的乡镇只有一所小学和一所中学。这就是说,学校撤并之后,学生已经集中,但是多数学校仍然难以形成正常的教学班。原因就在于学生都到城区学校就读了。
并不是城区的学校教育一直就好,乡镇中学一直就差。在十几年前,有不少乡镇的学校教育质量较城区学校差不多。乡镇学校落后是最近若干年的事情。农村学生往城里跑,首要的原因不是城区学校教育质量的问题,而是城区集中了市场化的优质教育资源,根源在于教育部门弱化了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弱化主要集中在以下几块,一是中小学的在校时间缩短,早上不上早自习,八点才进校,八点半到九点才上课。下午三点半就放学了。二是不上晚自习,少数路途远的学生留在学校也不强迫自修。三是不对学生成绩进行公开排名,弱化学生良性竞争。学校也不对老师的教学成绩进行排名。在班级排名中,老师知道学生排第几,但是学生不知道,学生只知道分数。在小学甚至不考文化课,考试变成考察或者是做游戏。四是教师缺乏激励,缺乏积极主动性,责任弱化,批改作业也交给了家长。五是加强家校联合,但是农村家长根本没有时间参与学校相关活动。这些方面的综合就使得学生在学校能够学到的知识偏少,学生要学到更多的东西,要有更好的素质,就需要到市场上去购买教育资源。
市场化的教育资源集中在城区,在乡村市场化资源几乎为零。在我们调研的中心镇Z镇,有一所中学、几所小学,学生还相对较多。但是市场化教育资源却也十分稀缺,且主要英语和书法的培训,培训的层次较低级,其他学科和特长则几乎没有。但是在S县城区却存在各种各样的培训学校数百所,仅登记在册就有三百多所,拥有数千培训老师。这样,为了能够在市场上购买教育资源,就得让他们到城区来就学。
S县农村的学生到城区就学有两个途径,一个是买学区房,这需要家庭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有些家庭难以承受学区房成本,就借钱先把房子买下来,小孩就学后再卖掉。后来当地政府规定买学区房后两年内不准出售。二个是到私利学校就读。私利学校的教学质量不一定比乡镇的好,但是在私利学校就读还能够接受城区的市场化教育资源。S县有一所著名的私利学校,其小学和高中都一般,但是初中因为接受了来自农村的优秀生源而在当地也算独树一帜,跟该县最好的公立中学平起平坐。私立学校的费用高,而且里面自办培训学校,因不同层级的学生收费标准有差异,三年下来的费用少的也不会低于十万元,多则二十几万元。
要到城区就学,还得在城区买房居住(有的是学区房),有专门的人来照顾小孩,这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这样算下来,购买学区房或在私利学校就读,购置市场化教育资源,在城区的生活成本等,一年下来的花费要数万元,有的家庭搞得上十万元。这不是一般家庭能够承受得了的。那么,只有农村那些做生意生意成功、有双劳动力务工(还有人照看小孩)年收入在十万元以上的家庭,才有能力送小孩到城区读书,一般年收入在六七万元的家庭则负担不起,他们的小孩就只有留在农村读书。S县农村经济较为发达,能够支付在城里读书费用的家庭不少,留在农村读书的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学生。
03
三、弱化学校教育,一些农村学生还没有来得及努力就被淘汰了
在S县农村,虽然有数个高中,但是只有考上了S县中学和外国语学校才能考上大学。这两所高中一年招四五千人,但是乡镇中学能考进去的不到10%,分配到每个乡镇,一个乡镇最多只有四五个人能考上。这对于解决留在乡镇读书的学生来说简直杯水车薪。这些学生一开始就知道考不上重点高中,只能去一般的高中或职教中心,对于他们来说命运已经注定,努力与否都是一样,他们就不会再努力。再加上弱化了学校教育,他们的家庭也无法购置的市场化教育资源,因而不能跟有这些资源在城区就读的学生竞争。他们的家庭不仅经济条件不好,而且双亲都要拼命地务工或务农,没有空余的时间和精力。更何况,据我们调查,留在乡镇中小学读书的学生,多半是家庭不完整的,父母离异的较多。因而他们父母基本上无暇顾及他们的学业。必然的结果是,留在农村就读的学生几乎百分百升学无望。
只要是应试,就一定会有落单的学生。现在和过去都一样,总有一些学生无法升入到更高的学校去。但是落单的逻辑却完全不同。在未弱化学校教育之前,学校教育是学生获得知识和素质的主要途径,市场化教育资源较少,因而大部分学生要升学拼的是个体的体力和智力,主要的是努力程度,与家庭教育的关系不太大。那么,那些努力程度不够、基础差的学生就可能落单难以升到更高的学校。这些学生既可能来自家庭条件好的家庭,也可以来自家庭条件差的家庭。来自经济条件差的家庭的学生还可能更加努力,而经济条件好的家庭的小孩有可能是纨绔子弟。那么,这种竞争的方式就会使得每个学生都有相同的流动的机会,都可能付出努力。
而在弱化学校教育、开放市场化教育的情况下,有钱人家的家庭能够通过市场化渠道购买优质教育资源,而那些没有条件的家庭则无法获得市场化教育资源。对于这些家庭的学生来说,一方面学校教育弱化,无法通过学校教育获得提升,另一方面又无法获得市场化教育资源,那么他们基本上从小学开始就意味着被整个教育体系所淘汰。命运这么垂青于他们,使他们还没有来得及努力就被淘汰了。这种落单的逻辑是拼家庭的逻辑,家庭处在底层,他们就不用努力直接落单了,落单了之后也就跟他们父辈一样仍处在底层。
拼家庭并不是说能拼家庭的学生不需要努力。这些家庭的学生也很努力,负担也不是不重。而是说,只要是拼家庭了,就意味着剥夺了一些无法拼家庭的学生的努力的机会,造成了在基础教育上极大地机会的不平等。
2018年3月12日晚
杨华(武汉大学社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