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春:稳住经济大盘是一个梦想
一、两种经济学研究对象的根本对立
当今我国社会存在着两种经济学:西方经济学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这两种经济学的根本区别,首先在于研究对象的不同,在于哲学基础的对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经济的客观本质和发展规律,它的哲学基础是历史唯物主义,而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人们的目标,哲学基础是历史唯心主义。
西方经济学研究的是实现主观目标,如美联储现在研究的就是把通货膨胀的指标降至2%;《要想稳住宏观经济大盘,须先稳住微观经营主体》(以下简称《稳住》)的研究目标,是要稳住经济大盘、稳住经营主体等等;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经济本质以及发展的客观趋势,在这个基础上才探讨采取什么主观能动措施,推动经济发展,它的哲学基础是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承认经济发展存在着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并以此为研究对象,而西方经济学根本就不承认存在着客观规律,认为长官意志决定经济发展,这就是两种经济学一切区别的根本原因。
西方经济学以人们的主观目标作为研究对象,是以历史唯心主义作为哲学基础,必然被客观现实撞得粉粹。现在美国出现的高通货膨胀,正是美联储前一个时期实现“量化宽松”政策的必然结果;而当前美联储不断加息,又在为下一次的债务危机创造条件,为新的“量化宽松”即滥发纸币做准备。
说明西方经济学的破产,最好的例证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周期性经济危机。自1825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爆发经济危机以来,几乎每隔一段时期就爆发经济危机。1929年大萧条以后,凯恩斯主义应运而生,主张用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熨平”经济周期,但是,经济危机仍然周期性爆发,表明凯恩斯主义的“失灵”,西方经济学的破产。但是,我国的一些经济学家仍然想运用它来“解决”我国的经济问题。《要想稳住经济大盘,须先稳住微观经营主体》,梦想“稳住微观经营主体”,“稳住大盘”,就是这种理论的典型。。
二、经济下滑的根本原因
我国经济的不断下滑,是从2008年爆发世界经济危机以后就开始的。2008年以前,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保持着两位数增长,是资本输出的结果。2008 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以后,尽管政府采取了种种措施,但是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还是不断下滑,由两位数降至2011年的9.6%,2012年的7.9%,2016年的6.8%,2019年6%。新冠疫情爆发以后,更滑至2020年的2.2%。(《中国统计摘要》2022 第26页)《稳住》提出“稳住经济大盘”,“稳住经营主体”,说:“我认为,要想稳住宏观经济大盘,须先稳住微观经营主体。中国现在有1.6亿个市场主体,包括五千多万户企业和一亿多个体工商户。这些微观经营主体,是中国经济基本盘的基石,只有把基本盘的基石激活,才能稳住宏观经济大盘-----如何稳住微观经营主体?应该放松管制、稳住预期。”等等。经济下滑,就是经营主体稳不住、“激”不活。经营主体稳住了,“激”活了,经济还会下滑吗?所以,这种论述就自相矛盾。至于“放松管制”措施等,政府早就实行了。不仅如此,政府而且还大量发行纸币,借了天量债务:2008年我国流通中货币为34219亿,到2021年就增加到90825亿,发行了纸币近5.7万亿,翻了一倍还多;国债余额,也由2010年的67548.1亿元,增至2021年232697.3亿元,增加了16.5万亿,翻了两番还多。这还不包括地方政府卖地和借债等等。(《中国统计摘要》2022 第160页、《中国统计摘要》2015 第67页)总之,政府已经运用了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的各种“工具”,来激活经营主体,仍然稳不住经济下滑的趋势。所以,所谓的“稳住大盘”,须先稳住“经营主体”的论断,不过是一句空话、套话,是一个脱离实际的梦想。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