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民:物价理论与我国物价不稳定原因分析及政策建议
【提要】本文指出现有教科书所述主流物价理论存在的问题,依据马克思物价理论进行研讨,深入分析物价影响因素;并通过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物价变化和货币发行历史,重点分析我国改开前的两次通货膨胀、改开后频繁出现的六次通货膨胀以及两次通货紧缩的主要原因。
央行的主要职责是为市场提供购买力稳定的货币。如何保持物价稳定,是中央银行的主要施政目标,这是多个国家写入央行法的基本内容,包括中国的人民银行法与美国的联邦储备法。其根本原因,在于物价稳定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本条件之一。被西方称赞为宏观经济学的创立者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曾指出[1],“要颠覆现存社会基础,再没有比搞坏这个社会的货币更微妙且更保险的方式了”。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则指出[2],“摧毁资本主义的最好办法是使货币贬值”。蒋介石领导的民国政府崩溃,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物价飞涨,普通老百姓的储蓄都在恶性通货膨胀中化为乌有,从而一起反对蒋介石政权。一战结束后的德国魏玛政府,同样因高涨的物价而倒台。
考虑到很多主流专业教科书在介绍物价理论时都存在明显错误,例如,曼昆[3]和萨缪尔森[4]分别所著《宏观经济学》教科书;米什金的《货币金融学》[5];切凯蒂《货币、银行与金融市场》[6]都用名义国内生产总值(GDP)代替市场上的总交易额,本文先回顾现有理论,再讨论我国央行货币政策对物价影响和我国多次出现物价高涨的原因。
一、货币数量与物价理论简介
早在2700多年前,我国春秋时代的著名政治家管子[7]就指出货币数量与物价相关,主张国家垄断货币铸造,控制投放市场的货币数量来调控物价,是有历史记载以来最早发现和利用货币流通规律的,与现代社会的物价管理思想是一致的。2500多年后马克思才第一次提出了货币与物价的定量关系[8],它与当今使用的指导物价管理的定量理论是一致的[9]。
通常情况下,按照马克思市场交易额恒等式可以很好地分析物价的变化。在商品交易中,如以M代表货币供应量,以V代表货币流通速度,以P代表物价水平,以T代表社会交易量,则总交易额可以用两种方法计算,分别如下:
总交易额==MV==PT (1)
因而上式是恒等的。两边对时间做微分(省略了dt),就可以得到:
d(MV)=MdV+VdM==d(PT)=PdT+TdP(2)
两式分别除以1式两边,就得到:
dV/V+dM/M==dT/T+dP/P (3)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