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玲:提振消费,如何让老百姓挣到钱敢花钱?
2023年“拼经济”成为关键词,消费被寄予厚望。去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特别强调,“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
实际上,老百姓收入持续增长,并且对这种增长有确定的预期,才能够更好地释放消费潜力,提振市场信心。如何增加居民收入?如何让老百姓挣到钱的同时敢于花钱、愿意花钱?
如今,中国家庭的储蓄总额已经突破120万亿元人民币,这些存款当中又会有多大的比例有可能在今年转化成消费?
针对上述问题,观察者网专访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执行局副局长陈文玲,解读并建言2023中国经济。
“经济学家建言2023中国经济”系列,是观察者网和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在两会前夕联合推出的重磅访谈节目,邀请十余位著名经济学家,从房地产、数字经济、稳投资、促消费等诸多领域前瞻并建言2023年中国经济,敬请关注。
【访谈/王慧 整理/王濛 审核/周小婷 刘惠】
观察者网:艰难的2022年终于过去了,“拼经济”成为2023年的关键词之一。谈到经济增长动力,离不开对消费、投资、净出口这“三驾马车”的分析。您认为2023年这“三驾马车”的走势将会如何,中国经济复苏的动能主要来自哪里?
陈文玲:今年“拼经济”,大体上要经过修复、恢复、快速反弹这三个阶段。最开始是修复阶段,随着疫情影响的逐渐消散,春节期间我国的消费正在快速地回升,虽然消费的绝对量还没有恢复到2019年的程度,但相比元旦期间已经有了大幅度回升。
回顾疫情三年,2020年中国的GDP增长为2.3%,是当年世界主要经济体里唯一一个GDP正增长的国家,而消费增长却是-3.6%;2021年中国消费有所反弹,年均增长8.8%;2022年消费大幅度下降,再次变为负数(全年负增长0.2%)。
2022年,“三驾马车”当中,投资这辆“马车”跑得最快,出口这驾“马车”也不慢,但消费这辆“马车”不但没有往前跑,还往后退了几步。
不过,这个“退”我认为是暂时的,因为2022年全国疫情全面反弹,而且主要集中在人口最集中、经济承载量最密集、与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关联最紧密的地方,对经济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尤其在消费领域,旅游、餐饮、会展、电影院等线下消费,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我认为,2023年中国经济的“三驾马车”中,投资的力度不会减少,这驾“马车”还会继续奔腾;出口的“马车”可能由于大国博弈、产业链供应链重构等原因跑得慢一点;而向前跑得最快的“马车”将会是消费,今年我们要“拼经济”,刺激消费是关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经强调“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