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立平:在极端情况下,需要有自组织的自救机制
之所以写下这个题目,是因为看到涿州一位居民在水灾中的亲身经历。不过需要说明的一点是,这只是一个个案,不一定有代表性。因此不能以个案推论到全局,所有结论都只是就本个案而言,当然,其中的道理可能超出个案本身。
这篇亲历记的题目是《涿州大逃亡》,文章写得很详细,也比较可信。文中讲到的在洪水中会遇到什么问题,他是如何解决的,这对人们都有一定的帮助。可惜的是......,也许是因为题目的原因吧。
因缺乏洪水的经历与常识而不以为然
作者痛心疾首的一句话是:从一开始对洪水的不屑一顾到后来的惶恐不安只用了短短不到三天的时间。
第一次听到洪水要过境涿州,需要把人转移出去。当时我们不以为然还顺便调侃了一番。我作为一个长在黄河边上的北方人来说,洪水?毛毛雨啦。
第二天也就是周日下午,大家都还是正常生活,没有把外面村子转移的事放在心上,以为这就是普通的泄洪。所以下午我们又去朋友家打了会麻将。一直到此时,我的认知里也没有认为洪水真的会来。
第三天,我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但尽管如此,我所住的小区地势比较好,跟周围比目测有两米多的差距,因此我们也理所应当的认为就算洪水来了也只会进外面地势低的村子不会进我们小区。
当然后来的汛情远远超出想象。许多朋友可能还记得我从前年就开始强调的汛情思维概念。在我国的北方,在经历了多少年的干旱周期之后,人们熟悉了干旱,对如何应对旱灾,也积累了不少经验。但对于汛情,对于水灾,脑子里却往往缺少这根弦。人们更多想的是天不下雨怎么办,而较少去想天下暴雨怎么办,水灾来了怎么办。
汛情思维凝结了有关记忆、直觉、经验、心理准备、本能反应、判断与决断、应对思路、平时准备的意识等诸多因素。
大水造成的问题远远超出正常的想象
大水之初的这些判断和想法,对于习惯于旱情的北方人来说,是很正常的。但实际情况的严重程度远远超出习惯了旱情的北方人的正常的想象。
从作者的叙述看,在洪水中,以下几点是特别值得注意的:
首先是停电。从作者的叙述可以看出,停电是在没有通知的情况下突然发生的。现在已经是电气化的时代,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电,因此停电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停电首先意味着电梯的停运,接着的,就是网络的中断或时有时无。
停电会导致一个很容易被忽略的问题:由于已经停电一天一夜,手机的电量接近枯竭。费了很大的力气联系上朋友去107国道上他的车里充电。不过最后还是充了个寂寞,充电线没带对。回到家我才想起来,电脑之前一直充着电,现在正好可以当充电宝用。
现在的问题是解散人民公社后,整个农村就是一盘散沙,农村基层干部由于没有集体经济支撑,既没有号召力,也没有向心力,除了开会报表,搞形式主义外,就无处下力了。一旦有突发事件,理所当然就束手无策了。
遇到困难,要有战斗力,就一定要有农民长期稳定的共同利益,有相同利益的组织机构,所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一定不能缺少,那怕每个组,每个村有一个茶场,有一个渔场,总之有一个集体经济组织,也比现在一盘散沙要好。
现在的问题是解散人民公社后,整个农村就是一盘散沙,农村基层干部由于没有集体经济支撑,既没有号召力,也没有向心力,除了开会报表,搞形式主义外,就无处下力了。一旦有突发事件,理所当然就束手无策了。
遇到困难,要有战斗力,就一定要有农民长期稳定的共同利益,有相同利益的组织机构,所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一定不能缺少,那怕每个组,每个村有一个茶场,有一个渔场,总之有一个集体经济组织,也比现在一盘散沙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