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立平| 90年代:为什么发展速度与贫富差距比翼齐飞?

2023-06-12 4212 2
作者: 孙立平 来源: 孙立平社会观察

  90年代可以看做是改革开放时代发展的第二波(第一波分析见《80年代,为什么会是一个激情四射充满希望的年代》)。

  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几年,经济发展明显失速。1989年,中国GDP增长只有4.2%,1990年为3.9%,不到此前十年的一半。1992年1月18日—2月21日,邓小平在视察南方时发表重要谈话。从1992年开始,中国连续4年GDP增长超过10%。最高的是1992年,达到14.2%。GDP从1991年的22005.60亿元,增加到1999年的90564.40亿元。人均GDP从1991年的1912元增加到1999年的7229元。

  这是一个发展速度与贫富差距比翼齐飞的年代,社会中对改革的分歧就是在这时候开始出现的。这个分歧放到后面说,我们先说分歧不大的发展方面。

  任何经济发展发展都需要诸多的因素,但我们可以努力地将其简化到无法继续简化的程度。这里我们可以用另外一种方式来提问,如果让你凭空做一个生意,或者办一个企业,你需要的最低的必需条件有几个?其实,就两个。一个是钱,或者叫资源或资本,其余的东西比如劳动力、技术、原材料等,都可以用钱去买。另一个是市场,就是无论你卖的东西或生产的东西得有人买。归根结底,就这两个。所以,三驾马车的说法还是过于啰嗦的,其实就是资本与市场,消费和出口都是市场,不过是内外的区别而已,而且可以互相替代。

  我们就用这个框架来分析90年代发展的动力。我们先看发展所需要的的资源来自哪里?这一时期发展的资源要注意三点:

  第一,邓小平南巡讲话之后,机关干部和知识分子大批下海,从而为市场释放出大量人力资源。中国最有影响的企业家,像王健林等,都是这方面的代表。值得注意的是,按道理说,80年代出现的个体户应该是中国民营经济的萌芽,但实际上,90年代之后成长起来的民营企业家,却不是由个体户发展而来,而是来自这些下海的人们。所以,我当时曾经提过一个说法,叫长不大的个体户。

  第二,乡镇企业改制,中国的一些著名民营企业,包括上市公司,很多由乡镇企业改制而来。在这方面,江苏最为典型,因为此前江苏集体经济性质的乡镇企业最为发达。在江苏民营企业百强榜上,超过半数由乡镇企业转制而来,如华西集团、春兰集团、红豆集团、阳光集团等,它们成为江苏企业中的中坚。1993年11月12日,美的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成为中国第一家由乡镇企业改制而成的上市公司。

  第三,国企改制。90年代初,国有企业,尤其以东三省为代表的老工业基地的国有企业,处境艰难,很多处于破产倒闭的边缘。于是,大规模的国企改制开始。有人估计,在这个过程中,大约有60-70%的国企改制、重组。这是一个毁誉参半的过程。一方面,当时的情况是,如张维迎老师所说,冰棍不吃也化了。另一方面,在大量国企职工失业下岗的同时,也有大量国有资产流入少数人手中。但不管在道义上如何评价,一批企业经由改制获得生机却是事实。

查看余下40%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共2条)

返回文章
登录
默认表情
添加
劳动大众创造了一切成果,寄生虫和吸血鬼不管伪装得多体面,是一定会被踩入糞坑的,劳动成果不该被玷污!
0条回复
两个问题。
首先,所谓发展经济,究经是为了什么,为了谁?
其次,什么样子才叫经济发展了,所谓经济发展了是只有唯一的状态吗?其他的发展状态都不是经济发展了的状态吗?
现实能抓住的只有一种状态,这个状态是什么性质呢,就没有更好的了吗?
0条回复
已加载完毕
2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