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先义:文艺作品该如何书写抗美援朝?
革命战争中的文艺,历来都是激励战士冲锋的号角和战鼓。
抗美援朝,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军进行的第一场出国作战,也是我军与强大的帝国主义军队进行的一场保家卫国的反侵略战争。这场战争,同样是对我军文艺队伍的一次考验。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大批文艺工作者踊跃奔赴战场,到战火中去写作,到一线火热的战斗生活中去写作,去讴歌我们的英雄,赞颂我们的士兵,为部队鼓士气、壮军威,创作出众多无愧于英雄时代的精品力作。
这一时期,电影、电视剧、小说、诗歌、戏剧、散文、报告文学等各文艺门类,都诞生出一大批脍炙人口的作品,成就了人民军队文艺史上辉煌的篇章。比如,在战火中创作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谁是最可爱的人》,由巴金创作、以英雄人物真实故事为底本的小说《团圆》,并在后来改编成电影的《英雄儿女》,等等。这些作品至今魅力不减,成为革命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
一
“到一线去,到战壕去,到火热的战士生活中去”,在抗美援朝战争一开始,这就是广大文艺工作者响亮的口号。文艺工作者到战壕去写作,并非始于抗美援朝战场。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后,军事文艺呈现出一派蓬勃发展的新气象。贺敬之、刘白羽、贺绿汀、魏巍等文艺工作者掀起了写士兵、写前线、写胜利的创作热潮。一大批带着浓浓硝烟味的优秀作品成为振奋军心士气的进军号角。待到抗美援朝战争打响,一批优秀的文艺工作者,继承革命战争年代军事文艺工作者的战斗作风,立即像战士一样,奔向战场。到前线去,到士兵中去,到战壕里去,是当时文艺工作者共同的愿望。
二
说抗美援朝时期的军事文艺,老作家魏巍是必要细谈的重要作家。1951年4月11日,《人民日报》刊发了一篇战地通讯。毛泽东阅后批示:“印发全军”。朱德读后连声称赞:“写得好!”什么样的文章能让党的领袖如此夸赞?这就是作家魏巍的文章《谁是最可爱的人》。这位曾亲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作家,经历过一次次战火的考验,奠定了牢固的思想基础。到一线去、到战壕中去,是这位作家一贯坚守的创作原则。这篇感动了毛泽东、朱德和全国人民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就是他在朝鲜前线采写的作品。这篇作品曾选入中小学课本,影响了几代中国人。最可爱的人,也成为人民解放军的代称。
一篇文章,在人民群众中产生这样大的影响,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也是为数不多的。魏巍在抗美援朝出国作战期间,曾三次赴朝鲜采访写作,亲身经历了战火硝烟的洗礼,用饱蘸深情的笔触,写出了大量脍炙人口的战地篇章。如《朝鲜同志》《汉江南岸的日日夜夜》《年轻人,让你的青春更美丽吧》等。在这些作品中,作家用深情细致的笔墨写了一位又一位朝鲜战场上普通的指挥员。这些文章,不仅激发了前线指挥员的战斗精神,也给全国人民以极大鼓舞,大批青年正是怀揣着《谁是最可爱的人》踊跃报名,奔赴朝鲜前线。人们通过这些文章,认识了那些平凡又伟大的人。他们中有的人牺牲了,连名字也没有留下,但他们的英雄壮举,却深深留在了人民心里。在这些作品中,处处彰显着人民军队对党的坚定信仰,对党中央的衷心拥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