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德文:把简单问题搞复杂,基层形式主义的根源
网络上流行一张图,非常形象地揭示了基层形式主义产生的根源:简单问题复杂化。
一个幼儿园小朋友都会做的10以内的加减法,非要搞得演算过程无比复杂,增加各种计算方式,成功地提高到了高中数学级别。只不过,结果还是那个结果。
现实之中,这种情况比比比皆是。比如:
1,一个基层解决具体问题的具体做法,非要不断包装,不断解读,吹得天花乱坠,俨然是一个了不起的创新。恨不得有个理论出来。
搞得现在政策界新名词不断,新经验层出不穷。
有些基层治理领域的创新名词,连我这个专门研究者都看不懂,语言腐败实在是严重。
但仔细一看,就是新瓶装旧酒。
2,一个工作,各个部门都要下来指导一下,非要刷存在感。某个地方承办某个重要赛事,所有部门都要下来“指导”,连妇联都要下来组织一个活动。
搞得属地党委政府接待压力实在是大,只能商量,能不能不要陪同,基层领导都不够用了。
指导来指导去,其实对事情并没有什么帮助,只是要走个过场,徒增存在感而已。
3,一个项目,不同部门反复督促检查,反复监督。一个人干活,九个人监督,这在基层并不是笑话,而是事实。
关键是,不同部门说法还不一样,政策经常打架。
人居环境治理,管水,管厕所和管路的,分属不同部门,工程进度和要求不一样。
基层只能反反复复,不仅浪费资金,还浪费人力物力,耗费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
4,同样的信息,反复填报,不同部门反复要。部门不协调的事,麻烦都是基层在承担。
每个部门都弄一个App,基础信息都一样,但就得反复填。不仅跨部门的信息系统很难统合,就是一个部门内的几个系统,也统合不起来。
一个城管系统,有市长热线,有网格化管理平台,还有其它系统,搞得基层中队得专门派几个人盯着。
一件事情,重复动作,做给不同的上级看,唯独不是给基层看,给群众看。
5,但凡是个示范,是个典型,当地就得安排专职接待人员,人来人往,不甚其扰。
尤其是大兴调查研究中,各个课题组都想来调查,都想来挖掘经验做法。
有些示范只停留在文字上,材料上,根本就没实施,但没办法,上上下下都配合,一个虚的理念,非要说成是实实在在的经验,下面就得不断地做形式、做材料,证明经验是真的。
调查了很多,但尽是说一些无关紧要的事,上上下下对问题的认识,对具体问题的解决,是否有帮助,难说。
6,在基层,绝大多数事务都是简单事务,用最简单的人最粗陋的方法处理就行了。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