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让形式主义榨干乡村教师的最后一点热忱
乡村教育本已经很脆弱,学校留不住学生,也留不住老师。但是,位于教育体系的最低层级,却是受形式主义危害最严重的地方。形式主义对乡村教育的侵入,进一步加剧了乡村教师的负担,以及乡村教育体系的负担。校长说:“现在只有畜牧局没进学校,其他所有单位都进了学校。”
在我们调研的B镇中心小学,有6个年级,13个教学班,540多名学生,24名教师。在24名教师中,50岁以上的有13名,较年轻的老师则是外聘的5个代课老师,代课老师的工资是每月1500元。因为缺老师,尤其是缺音乐、美术等专业老师,以及需要搞课后服务,一些老师要兼任几门课,一些老师则通过边学边教来开展课后活动。
不仅如此,从3年级往上,学生多为寄宿,班主任要同时兼任生活老师。换句话说,平均每班不到2名的老师,需要负责一个班级四五十名学生一天24小时一个星期5天的生活、学习等,其包括吃饭、课间活动、午休、睡觉、学习、安全等等。要知道,这些孩子都还只在10岁左右,即使我们一个家庭,父母两个人负责一个孩子一整天的生活学习,也觉得疲惫,何况是四五十名学生。
当我们问:“为什么不让学生走读?让孩子寄宿,不仅老师需要付出极大的生活照料的精力,还要承担极大的安全压力。几十个孩子在一起,总有看不过来的时候,总有调皮打架的时候,总有不小心出意外的时候……。”校长说:“我们何尝不知,可是家长也没办法,家长不方便,只能学校多担当些。”学校和老师,是站在家长的角度。
“一些孩子的父母不在家,爷爷奶奶在家管不住,在学校,老师能管得更好,只手机管理一条,在学校就比在家里强;一些孩子父母要上班,或者爷爷奶奶年龄大了,也无法接送和照顾孩子;还有些孩子住的较远,接送不方便,校车无法到达,而且学校也没有实力配备那么多的校车;况且路远山陡,每天接送,安全管理上也不放心;最后发现,住宿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最好办法。有些家里有人管,也觉得放学校更省心。”
当地农民人均不到5分地,家里年轻劳动力都在外务工,有的家庭是父母两个人都外出,家里只有老人和小孩;有的家庭是父母两个一个外出,一个在本地务工同时照顾孩子,但这个照顾也是在工作的同时照顾,很难做到每天接送和精细照顾。学校提供的寄宿,为大部分家庭解决了大问题。学校的老师大多是本地人,也都知道当地的情况,能理解寄宿的必要性,更能体会家庭对孩子教育的期待,所以,虽然几乎每天都要很晚才下班,一个星期5天,每天24小时神经都是紧绷的,但老师们都没有太大怨言,在管好学生的同时认真教学,即使是5名每月拿1500元工资的外聘老师也同样担任着班主任,且尽职尽责。B镇中心小学的教学质量,在全县几十所乡镇小学中排前列。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