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水周:电影《志愿军》“小丑海报”刍议
彭水周:电影《志愿军》“小丑海报”刍议
一
主旋律正能量影片《志愿军》未映先热,这“热点”源自其一张带有商业意味的海报。其实这张宣传海报画面很简单,画面主角是一个穿着白色小丑裙装,戴着杂耍艺术标志性尖顶帽的娃娃,这个小丑娃娃白色的胸前点缀的圆形红绒花,乍看上去,像是胸前贴着一面当年日军侵华时挑在枪刺上深深刺痛国人,至今依然令国人感到屈辱和憎恶的膏药旗。
摄制组“电影志愿军雄兵出击”官博称,这个“小丑”是电影《志愿军》中一个名叫李晓的角色幼年杀青照。照片的左上方有“志愿军”三个白字。这条微博配的画外说明文字是“山一程,水一程,山水一相逢。2023国庆见”。如果去掉博主名,单是一张海报图片,读者大概做梦也想不到这图片主观表现的主题能和伟大的新中国立国之战——抗美援朝沾上边,一定以为是哪家马戏团商业演出张贴出来的宣传海报;而照片配上“志愿军”三个大字,一定会认为这是在恶意丑化“最可爱的人”,——为了保家卫国、为了世界和平,不惜抛头颅、洒热血,浴血异国他乡的中华优秀儿女,而从内心深处油然升起憎恶的感觉,从而对发布者给予的色调与内容、人物与内容天壤反差、严重撕裂的视觉非但无任何艺术感受,反而像是被对方强在口里塞进了一只绿头苍蝇。
二
电影《志愿军》官博向社会发布“小丑海报”,引起有政治觉悟和社会良知的正义人士的激愤,当然是很自然的。面对公愤,《志愿军》官博发文致歉。在“诚挚道歉”中,他们解释,因事先对影片中李晓这个角色及其造型缺乏必要的介绍,所以导致海报发布后,给网友造成了一系列的误解。官博延伸解释,则是间接引用网友对电影原著内容的厘清:影片中角色李晓幼时被美国养父虐待并作为赚钱工具对待,“小丑海报”意在表现当时西方人对黄种人的歧视与不公。对于这个解释,此前,《志愿军》官博回应社会质疑,说是要跟大家讲讲李晓这个角色的成长背景:新中国成立前,幼年李晓在战乱中被外国人(美国人)收养,她被“养父”要求扮成小丑跳舞,在宴会上供人取乐,也就是“小丑海报”上的这个造型,这是李晓屈辱的幼年时代,也是旧社会受尽列强欺辱、颠沛流离的战争孤儿的缩影。海报的真实诉求是激活国人历史记忆,发愤图强,让后人不再受辱。
无论《志愿军》主创、营销团队怎样从幕后到前台解释,不知别人怎么看,但我觉得虽然其官博解释得也合乎情理,但终究现实跑过了想象,无论“方圆”多么入情入理,但终究存在事后牵强附会之嫌。首先,作为拍过抗美援朝重大历史题材影片的导演陈凯歌及其团队人员,不能不会不注意到这张宣传海报定会误导受众的明显重大错误,但凡有丝毫爱国爱党爱人民朴素情感的随便一个普通国人,就能一眼看出海报存在的将严肃视为调侃的不正常问题,你何以人人色盲加心盲?我们知道,今天是实行市场经济的时代,在电影界,无论是拍摄革命历史题材影片,亦或是拍摄美其名说拒绝政治因素、纯属娱乐性的商业电影,其背后都有商业运作营销团队,越是大题材、大制作、大导演,背后的商业营销团队越强大、操作流程越精细,从影片拍摄到后期剪辑制作,直到上映前造势,每一步都有精细具体的公关、推介策划,营销链条上的每一个细节都力求收到与预期票房息息相关的效果。所以《志愿军》公关、营销团队于影片即将上映前夕,不可能不对每一张投向“观众上帝”的海报精益求精、慎之又慎,为何会出现这张未映先热的“小丑海报”呢?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