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一格:女权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下的劳动问题
主持人按:
几年前,有个朋友送了我一枚欧元硬币,这枚硬币是缺了一角的。为什么会缺一角呢?朋友告诉我,即便在今天的欧洲,虽然已经进行了多年的性别平等斗争,但在劳动薪酬上,男性和女性依然是不平等的,同等工作的状态下,男性的薪酬是高于女性的。这枚硬币缺失的一角正是反映了尚未实现的性别同工同酬。
同样在中国,据不完全数据统计,在同等职位的情况下,女性的薪酬往往是男性的80%甚至不到。这只是在具有薪酬的生产性劳动部分, 然而,正如Maria Mies所言,从更大的层面来讲,女性其实从事了更多的家务劳动,可是这些劳动是不付薪酬的,此类无酬劳动宛如冰山下不可见的庞大部分,虽然在社会劳动中占据了更庞大的部分,但却不可见。
换言之,事实上女性为社会所创造的价值是大于男性的。除了薪酬工作以外,她们还承担着更多不可见的无酬工作,而这些无酬工作是保证我们整个社会再生产能够正常进行,以及人类能够延续的非常重要且基础的工作。尤其是近年就业的非正规化和自雇佣化,让家庭也成为了很多人的工作空间;而新冠疫情以来的“在家办公”,更进一步打破了公领域与私领域、工作与生活之间的界限。这些变化提醒我们,一个社会对“工作”的定义,以及有关“工作”的文化,是随着各种制度安排的变化而变化的。
女权主义政治经济学很早就指出,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那些家庭内部的、多由妇女承担的无偿劳动,也是一种工作,并且是保证一个社会劳动力再生产、社群更迭延续的基础性工作。那么,为什么这些家务劳动大多是无偿的呢?有没有另类的社会安排,是给予这些劳动经济或者社会价值上的肯定的呢?今天我们邀请到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社会学系的助理教授董一格老师,将从女权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视角出发,与我们探讨:
★ 近一个世纪以来,中国社会跟工作有关的制度和文化变迁是如何产生的?
★ 在所谓的生产性劳动(即有酬劳动)和再生产劳动(即我们经常说的家务劳动和无酬劳动)之间,人们对工作的定义是如何发生变化的?
★ 最后,董一格老师还将带我们思考,我们需要一个什么样的社会安排才能更平等地看见和认可不同工作的价值?
主讲人简介
董一格,博士毕业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社会学系,现任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社会学系助理教授,曾任美国菩吉海湾大学国际政治经济学系助理教授,并出任该校首届苏珊•巴奈特当代中国研究讲席教授。她的研究方向为政治经济学、劳动与性别、社会福利政策。其关于劳工、性别、社会主义体制的研究发表于《Modern China》、《Critical Asian Studies》、《清华社会学评论》、《妇女研究论丛》等学术刊物。评论性文章曾刊于《澎湃新闻》、《端传媒》、《知识分子》、《中国妇女报》、《人民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