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恩富 刘美平:新质生产力的学理分析与培育路径
【内容提要】新质生产力是高质量生产力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统一体。就高质量生产力而言,新质生产力是新核心生产要素提升传统生产要素的生产力。数据、信息、网络作为新的生产要素,因其自身的强渗透性、多兼容性、超时空性扩散力,具备了驾驭和整合传统核心生产要素资本的能力,成为撬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原发性突破口。新质生产力是群体性新科技体系和全产业链升级支撑的生产力,前沿性基础科学与开发性应用科学协同创新、全产业链集成优化共同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式发展。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而言,生产资料公有制是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制度性生产关系,国有企业和民族性私有企业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最重要微观载体,建构高效有为政府与高效公平市场之间的良好关系是为新质生产力规范发展秩序。在此基础上,通过建立新机制、开创新场域、开辟新赛道、营造世界和平新环境来培育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
2023年9月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期间首次提到“新质生产力”,强调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这是今后我国在国内外新形势下经济发展的新战略选择。那么,到底什么是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要怎样的制度环境和前提条件?通过怎样的路径发展和培育新质生产力?对这三个问题的回答成为我们学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重要论述的关键所在。
一、理解新质生产力的三个维度
(一)新生产要素维度的新质生产力
生产力是人们利用、改造和保护自然的能力。土地、劳动力、资本是市场经济中传统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其中土地和劳动力具有实体性,而资本具有实体性(自然属性)和非实体性(价值属性)两种属性。其生产力质态往往是实体性的。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不仅要重视传统生产要素土地、劳动力、资本在新型工业化中的重要作用,更要及时发现新生产要素在科技创新中的新功能。生产力是推动人类文明不断向前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当新生产要素赋能传统生产要素的时候,新的劳动者、新的生产工具、新的生产对象就会应运而生。当新生产要素与传统生产要素之间融合成长的时候,就会带动新质生产力的能级跃迁。
新质生产力是核心要素信息化并且能够驾驭资本的生产力。从农耕文明时期的畜力生产力到工业文明时期的机械生产力,从奴隶社会的土地作为核心要素到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作为核心要素,期间生产力发生了质的飞跃。可见,核心生产要素在某种程度上最终决定着经济社会形态。中国实行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类型的市场经济,而私人资本控制经济社会发展是资本主义生产力的根本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对各类公有资本、尤其是私人大资本进行多方控制和有效驾驭,特别是要“内在地规定新时代资本的发展方向和目的”,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基础上依赖一种新质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手段,这种新的生产手段就是信息技术和信息劳动。正是信息要素、信息科技革命、智能生产手段的诞生,从而使得传统生产力的质态发生根本性变化,形成实体性生产力和虚拟性信息生产力并行互促发展的新格局。新质生产力是以信息要素智能化方式解放劳动者的生产力。本体论层次的信息,就是事物运动的状态和状态改变的方式。认识论层次的信息,就是认识主体所感知或所表述的事物。信息存在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只不过当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处于较低层次的时候,人们更多依靠视觉、听觉或通过口口相传等手段来获得信息,这表明人们对信息的认知水平和获得的能力以及生产力水平处于不同程度的低质状况。20世纪50年代,微电子技术、通讯技术和计算机的应用使得人们获得了捕捉信息的能力,此时信息才能够成为信息要素进入生产力视野并逐渐成为生产力要素。当信息成为生产力要素的时候,信息作为不同于物质和能量的特定信息要素就开始通过信息技术改变劳动形式和提升劳动效率,并致力于武装劳动者成为智能劳动者,智能劳动者就是经过信息要素和信息技术武装之后的拟人化的劳动者,他具备了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工具的复合型拟人化特征,智能劳动者通过智能劳动解放劳动者本身就成为新质生产力的显著特征。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