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雪峰:关于城乡收入差距问题
一、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达到2.7:1,就是说,城市居民收入相当于农村居民收入的接近三倍。这个意义上讲,中国发展最大的不平衡就是城乡不平衡,必须要想方设法提高农民收入。几乎每年中央一号文件都将农民增收放在核心位置,就与农村居民收入相对比较低有关。
关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学界也存在着不同意见,因此也有争论。不过,总体来讲,学界和政策部门相对一致的意见是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缓慢,与城市居民收入差距有进一步拉大趋势。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二十字总要求最后一句是“生活富裕”,要生活富裕,必然要农村产业兴旺,实际上“产业兴旺”正是二十字总要求的第一句。当前地方政府乡村振兴实践重点也是发展产业,以让农民增收致富。
因为农村居民收入远低于城市居民,就有各种缓解这一问题的办法,具体大概有三种:
第一种,就是前面讲到的发展农村产业,不仅要发展农业,而且要培育新业态,尤其要注重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以第一产业为基础,接二(二产)连三(三产),形成第六产业。然而,无论怎么排列组合,在农村发展第二产业的时机已经没有了,休闲农业的市场容量绝对无法为农村6亿居民提供有意义的增收机会。不大规模减少农民,由2亿多农户分享农业GDP和农村有限的产业收入,农民是绝对不可能富裕起来的。
第二种,提高农民财产性收入,以及增加农民国家财政转移支付收入。所谓提高农民财产性收入,其实就是所谓盘活农民宅基地,让农民腾退出宅基地,通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来卖指标获得收入。增减挂钩制度是一种计划管理手段,农民腾退宅基地形成城市建设用地指标的增加,并没有创造出任何财富,不过是将城市土地财政分了一部分补给农民,靠这样一种资源转移来为农民增加财产性收入,却还要拆农民房子,就远不如直接使用税收和财政手段来进行转移支付有效。
当前国家也的确向农村进行了大规模财政转移支付,农户收入中有大概几个百分点的收入就是靠国家转移支付,且国家为每个加入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每年补520元,加上其他转移支付,虽然具体到每个农民金额不大,占农户家庭收入比也只有几个百分点,国家却是在惠农上面花费巨大。指望靠国家财政转移来让农民致富显然也是不现实的。
第三种,让农民进城而让城市人下乡。农民进城去了,城市居民平均收入水平就下降了,城市人下乡也拉高了农村居民户均收入水平。一下一上,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岂不缩小了。这种说法有很多种表述,比如党国英说农村穷人在城市就容易被国家养起来;还有人说只有城市人到了农村才能带来农村的消费、新文化、技术;本质上,鼓励进城农民工返乡创业也是鼓励本来已经进城农民下乡,去农村争夺有限的农村获利机会;甚至全国各地政府都通过财政奖补和政策优惠,鼓励知识青年下乡,鼓励资本下乡。
资本下乡也许不是最大的问题,最大的问题是在农业和农村机会本来有限的情况下面,国家支持资本下乡去挤占那些缺少城市就业获利机会的相对弱势的农民。而这个相对弱势的农民并非党国英所说好像只有很少的老弱病残,而是还有6亿农村居民。
二、
某种意义上,农村居民收入低于城市居民也有一定道理,其中一个原因是,有能力进城的农民都是家庭能力强经济条件好的农民,经济条件好的农户进城了,甚至青壮年劳动力也进城了,这些进城农民都已经算作城市人口和城市居民,这些经济条件好的人进城了,留在农村居民平均收入岂不会低。相对来讲,当前国家并没有开放让城市居民到农村买宅基地建别墅,城市富人无法变成农村居民,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就拉不上去,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自然就可能拉大。
所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也许与我们如何统计他们的收入有关。从农民家庭来讲,绝大多数农民家庭都同时在城乡进行生产获得收入,其中家庭年轻子女进城务工经商,缺少城市就业机会的父母留村务农。这样的农民家庭如何计算收入,确实是一个问题。
但是,真正的问题是,当我们统计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时,或要减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时,我们的意思是让农村穷人到城市,城市富人到农村,或将在城市获得较高收入农民工计算为农村收入,而将子女进城却仍然留村老年父母作为城市子女收入的分母吗?我们讨论城乡收入,难道不是要关心农村中那些更加弱势群体的状况,以及我们事实上是要关心作为弱势群体的农民群体的状况吗?我们难道不是要从农民自身的状况去看他们的收入吗?
三、
从农民自身的状况去看,农民一直是中国社会中最为积极主动的力量,他们也是当前中国快速城市化的主要力量。改革开放以来,尤其进入新世纪以来,农民开启了大规模进城务工经商的历史性进程,他们在城市寻找各种获利机会,正是靠农民的廉价劳动力,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经济快速发展,城市迅速扩张。农民也在市场中获得了各种机会,越来越多农民进城且越来越多进城农民在城市买房安居下来。农民看到了城市的机会,且农民在城市中抓住了机会。
正是大量农民进城,他们让渡出农村获利机会,使得留守农村的农民扩大了经营规模,提高了收入水平,尤其让缺少进城机会的农村中老年农民也可以从土地中获得就业与收入。
无论进城农民还是留守农民,他们的舞台并不限制在城市或者乡村,而是在城乡之间,且农村机会少就有更多农民进城,农村为缺少进城机会的仍然留守农民提供了可以施展的舞台。也就是说,农民是不分城乡的,我们为什么非得要将农民分城乡,以及为什么非得要让农民在农村获得收入增长,非得要农村产业兴旺,非得让资本去下乡,非得要求加工业放在乡镇,非得逼农民在村庄中发展产业致富呢?
城市不限制不歧视农民就业、居住,让城市成为农民施展的舞台,就是最大的机会平等。只要是机会平等,有人在城市和市场中发展特别好,有人发展差一点,这又有什么关系呢?这难道不是正常的事情吗?
四、
城市向农民和所有人开放,这是一个市场主义性质的舞台。市场讲究效率,市场中有成功也会有失败。市场有风险,正是这个有风险的市场激励所有人充分发挥个人主动性去获利,从而推动了中国经济持续成长。
正因为市场讲效率,市场中会有失败,中国农民作为一个经济资本、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最少的弱势群体,他们进入城市往往会相对困难,更有可能失败,更难以在城市体面安居。因此,进城农民一般都倾向保留农村宅基地和承包地,以防万一进城失败,还有返乡退路。农民家庭中,一般是年轻子女进城年老父母留村;农民年轻时进城,年老了可能要返回农村。农民返回农村,不是非要农民返回,而是农民依靠自身生活条件进行权衡后的理性决策,关键是,现行体制为农民保留了返乡退路,且现行体制从来没有非得想方设法将农民赶进城去。农民是自由选择,选择的权利是他们的,如何选择也由他们自己决定。
五、
进城农民之所以要保留返乡退路,以及农村为什么对农民家庭很重要,原因大概有以下五点:
第一,农民在农村有宅基地,有住房,住在自家方便,不要钱。有家的日子真好。
第二,可以与土地结合起来,自给自足。农业收入不高,温饱却是无忧的。
第三,村庄是从小成长的地方,也是最好终老的地方。落叶归根,没有比年老之后住在家里更好的事情了。
第四,村庄是熟人社会,有人情有归宿,交往方便,交情也有。
第五,与自然亲近。
因此,对于那些缺少城市就业与收入机会的农民家庭来讲,农村虽然不完美,却比在城市漂泊流浪要好得多。对老年人来讲,在农村自己家中生活,比在城市子女家生活要自由得多,自然得多。城市是圈养,农村是放养,还是放养舒心自由。
对于相对弱势的农民,以及农民中的弱势群体,一个并不完美的农村却很重要。因为这个并不完美的农村可以为他们解决温饱,提供意义,“低消费、高福利”。在农村与自然亲密接触,通过与土地接合起来获得收入、就业以及解决温饱,住自家不花钱,熟人社会的交往也可以低成本,这对于弱势群体就已经很友好了。
当然不限制农民进城,农村只是为那些缺少进城机会的相对弱势群体提供的退路与基本保障。同样收入水平,在农村可以生活得很体面,在城市却很煎熬。无论如何,农村有房有地有收入有就业的生活,要远远好过在城市的漂泊流浪。
因此,我们不能借口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让城里人去占领了农民作为退路和保障的农村的家。
计算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核心是城市和乡村的那些活生生的人,是作为中国最为庞大群体的相对弱势的农民,特别是农民中的弱势群体的状况,要考虑他们的需求,他们的生活质量。
统计眼中必须要有人。目中无人要不得。
2021年11月11日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