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雪峰:乡村振兴不能目中无人


  一、

  乡村振兴是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自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学界与政策部门以及地方政府都对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充分讨论,也极大地推动了乡村振兴的实践。作为三农工作总抓手,乡村振兴包罗万向,十分重要也十分复杂。如何理解乡村振兴战略,及地方应当如何推进乡村振兴,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时代课题。

  笔者一直从事三农研究,在全国几乎所有省市进行调研,对乡村振兴战略也有一定的理解。在笔者看来,当前学界、政策部门以及地方政府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解存在重大偏差,其中的根本问题就是乡村振兴实践中普遍存在目中无人的问题,即不知道乡村振兴最重要的目标是什么,乡村振兴要为什么人服务。

  二、

  中国式现代化正处在关键进程中,快速城市化和深度市场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快速城市化首先是农民进城务工经商,深度融入到市场体系中,靠自己的才智与勇气在城市市场打拼。农民进城深度融入到市场体系,成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伟大进程中最宏伟壮丽的一幕。2000年中国城市化率只有36%,现在城市化率已到65%,短短23年,每年城市化率都要提高超过一个百分点。未来二十年仍然将是中国城市化的重要阶段,农民进城的历史进程仍然没有完结。

  毫无疑问,农民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最大的弱势群体,他们缺少资本,背井离乡,进入城市务工经商。农民进城并非全家进城,而是青壮年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而年老父母和年幼子女留在农村;年轻时进城,年龄大了可能还要返回农村;进城获得稳定就业与收入,能在城市安居,就将留守农村的父母子女接到城市,进城失败则可能返乡;经济繁荣时期,城市就业机会多就进入城市,经济不景气,城市就业机会少,就回到农村。总之,过去、当前时期甚至未来很长一个时期,进城农民一般都不会斩断与农村的联系,而将农村作为自己进城万一失败的退路与保障,农村成为中国现代化的大后方。这也是为什么虽然农民进城了,中国居住地城市化率已达65%,户籍城市化率却不到46%的原因:进城农民不愿意放弃农村这个退路,以防万一进城失败。农民有退路,国家在出现困难日子也就有办法。

  相对来讲,进城农民大都是农民中相对强势的群体,青壮年劳动力,以及经济条件好的农民家庭。留守农村的农民主要有两类人群,一是年龄比较大、缺少进城务工经商机会的老年人,他们进不了城因为就不了业,他们留在农村仍然耕种面积不大的承包地。因为农村有住房,有土地,有熟人社会,以及有村社集体,他们从农业中获得不多的收入和宝贵的就业。他们的子女进城去了,他们支持子女在城市打拼;二是不愿或不能进城的青壮年夫妇,他们通过捕获进城农民让渡出来的农村获利机会,扩大经营规模,增加副业收入,可以获得甚至不低于外出务工的收入,又可以保持家庭生活的完整,这样的青壮年夫妻家庭就成为当前中西部农村广泛存在、数量不大却极为重要的中农,这些中农往往是农业技术最重要的传播者,是农业社会化服务承担者,也是村级治理中的积极分子,甚至是村组干部的最佳人选,因此,他们就是村庄社会结构和村级治理中的“中坚农民”。越多农民进城就可以让渡出越多之前的农村获利机会,那些不愿进城的青壮年夫妇就越有可能通过捕获这些机会成为“中坚农民”。某种意义,当前中国农村尤其是中西部农业型农村地区,老人农业+中坚农民形成了一个相当稳定的结构。

查看余下70%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共1条)

返回文章
登录
默认表情
添加
继续祸害
0条回复
已加载完毕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1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