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荣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中需再深化思考的若干问题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珍贵遗产,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和精神支撑。当前,准确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概念的规定性,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研究、“第二个结合”研究的前提。“准确把握”,要求进一步明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概念的五个“是”,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专指带有科学性、民主性、革命性和人民性的文化概念,是内容浩瀚博大的概念,是具有融合性的整体概念,是中国古代文化中优秀因子(要素)的集合概念,是历史性的概念。充分利用古代文化要坚持以科学鉴别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糟粕和精华为基础和前提,在这方面既要关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消极方面、又要避免简单化,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要坚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下称“两创”)。实现“两创”迫切要求从学理上着力探求有效的科学方法,而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抽象方法,是有效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形成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话语的科学路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珍贵遗产,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它以其独特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品格、魅力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发展、饱受挫折又不断浴火重生,提供了有力的精神支撑。它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民族历史文化根基,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在世界文化激荡中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稳如泰山的坚实根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两个结合”以来,国内学界掀起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热潮,推出了多篇精品力作,观点精彩纷呈,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的深入。研究中也存在一些分歧和争论,本文试就其中三个方面的问题谈些个人认识,以请教于同仁。
一、进一步准确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概念
概念是人类对事物共同本质特征的抽象和概括。它作为人类思维活动的基本单元,构成所有学科知识和智慧的基础,更是理论创新的基石。人类通过现有概念的新释或创新概念的引入,可开辟新的研究领域,甚至获得认识的革命性突破。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一门科学提出的每一种新见解都包含这门科学的术语的革命。”所以在科学研究中,准确把握概念,特别是主概念至关重要。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一样,准确把握这一概念的规定性,是不断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第二个结合”研究的前提。现在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创新概念的成果很多,但对其内涵与外延的理解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不仅存在于不同作品之间,而且反映在同一作品的前后文中,以至影响到论文的逻辑严谨性、思想的深透性。故此,笔者建议,要以党的创新理论为指导,进一步明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概念的五个“是”与“非”,以深化相关重要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