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懋仁:“读书无用论”再度沉渣泛起
在网上看到浙江的一些网络正在谈论所谓“读书无用”论再度浮起的现象。用网络上的话说这个“读书无用论”是重出江湖。
这里的读书,不是泛指阅读,而主要是指进入学校学习、受教育。其实此前就有媒体关注过所谓的“读书无用论”在部分地方和人群中重新出现的问题,比如有青年信奉“读书不如混社会”。从一些表象看,掌握知识和走向成功的确很难完全画上等号,教育内卷、学历贬值等现实问题,也影响了一部分人对受教育的看法。但在如今这样一个快速发展的社会,我们到底该以何种心态来对待读书这件事?
在我的记忆中,中国出现读书无用论的观点应该是在那个所谓特殊的年代。大学停止招生考试了。上大学要以阶级斗争为主课。中小学的学生要学工、学农、学军,就是不用上文化课。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冯小刚扮演中学老师的那个课堂就是那个年代,所谓学校教育最典型的样子。
1977年,中国恢复了高校招生考试。开始人们还没有什么特别强烈的反映。但是,当时在那些幸运地走进大学的人们来说,那是一个极好的学习的机会。至于是不是能够改变命运,当时大多数的人们似乎并没有考虑这个问题。到了后来,有的人们开始看明白了,上大学是可以改变自身命运的一个极好的契机。“读书无用论”在这个时期就被扔到地沟里去了。严格地说,这并不是在说明读书有用,而是在说学历有用、文凭有用。读书只是获得学历和文凭的敲门砖。如果有人没有考上大学,但他依然坚持读书。这本来再正常不过。可是在有些人看来,你没上大学,再努力读书又有什么用? 因为这样的读书改变不了你的命运。你仍然只是一个穷酸或者屌丝的命运。
现在由于大学毕业生在毕业后找工作有了一定的难度,也就是说,读了大学不一定能找到理想的工作,不一定能改变自己那个奢望能够改变命运的结果。于是新一轮“读书无用”论又再度冒头。还有的人读了博士,拿到了博士学位,但工作上又可能不太满意,而且在收入上,也似乎没有达到所期待的需求。或许在他们原来的设想中,读了博士就应该得到一份高薪的工作。如果读了博士却没能拿到高薪,这个博士读不读有什么要紧? 这应该也是新一种“读书无用”论的一个翻版吧?
现在的社会,情况确实比较复杂,有的人认真读了书,学习成绩也不错,却没有能够找到理想的工作。而有的人,在读书时未必有过什么努力,但他因为有些关系,有所谓熟人甚至就是家长、亲友的提携,轻轻松松就找到一份薪水不低的工作。那些学习努力的人就开始心理不平衡了。在他们心目中,读书再多再努力也不如有关系的人能得到更多的实惠。在他们的头脑里,滋生出“读书无用”的想法也就顺理成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