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政客切莫重蹈张伯伦的覆辙
西方近来有一种观点认为:当年的英国首相内维尔·张伯伦,由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对希特勒之纳粹德国实行绥靖政策而倍受谴责。张伯伦不顾自己内部的反对,尤其来自丘吉尔的反对,力图和希特勒达成和平,他自己称之为执行一个“绥靖政策”。第一次危机是纳粹德国在1938年派兵进驻奥地利,并将之吞并,张伯伦政府认为这是一件无法挽回的事件,为此保持沉默。第二次是在1938年9月,当德国威胁进攻捷克,宣称要保护苏台德地区的德裔居民。张伯伦和法国总理达拉第一起在慕尼黑和希特勒签署了《慕尼黑协定》,允许德国吞并苏台德地区,几乎答应了希特勒的一切要求,只是要求希特勒不再发动新的战争。回国后,在机场张伯伦就挥舞着协定宣称“这是历史上第二次英国首相从德国带回保持尊严的和平,我相信这就是我们一个时代的和平。”1939年3月,希特勒的军队入侵整个捷克,张伯伦感到被欺骗,才断然放弃绥靖政策。宣称如果纳粹进攻波兰,英国将给予武装支援。对于无视纳粹德国的崛起,鲍德温政府应该承担许多责任,但历史上张伯伦是最受谴责的,实际上当时他的和平观念受到许多人的拥护。他倍受谴责主要也因为他个人的顽固、不接受不同意见的特性,他解除所有不同意他对外政策的内阁成员职务。他认为自己作为英国领导的责任就是维持欧洲的和平,他觉得最好的方法是用善意对待德国,尽量满足他们的愿望。他一厢情愿地以为作为领导的人必然会讲道理,所以希特勒也应该是一位讲道理的人。张伯伦在战争爆发前有一个绰号:“我爱柏林先生”。大量著作批评他的《慕尼黑协定》是鼓励纳粹和希特勒的一个“罪人”,而丘吉尔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亦认为只有自己是保守党的主战派,张伯伦违背了保守党的一贯政策。但是近年来,一些历史学家提出不同的看法,认为他的政策是合理的,张伯伦的政策是保守党历届政府政策的合理延续,……。
然而,当年丘吉尔批评张伯伦的绥靖政策时讲说的却是:“在战争与屈辱面前,你选择了屈辱!可是屈辱过后,你仍得面对战争!”“当你面对恐惧害怕得发抖时,这并不代表你遇到了大灾大难,而如果你不敢立即着手应对和抗争,这才意味着你将大祸临头!”
但是,如今却有一些政客逐渐忘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可怕灾难,对张伯伦实行绥靖政策,图谋把祸水引向东方,而放任希特勒纳粹德国崛起的历史罪过文过饰非。其实这是在为美国的某些政客对日本军国主义者图谋死灰复燃再一次实行绥靖政策,图谋把祸水引向东方的图谋文过饰非。这种图谋必然重蹈的历史覆辙,害人开始,害己告终。
早在1938年10月毛泽东就预言过:“张伯伦以损人的目的开始,以害己的结果告终。”历史的现实验证了这个预言,法西斯的战争祸水首先引向英法,然后也引向了美国。
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历史系杨松林《一个集体安全保障体系与均势外交思维形成的怪胎——关于英国绥靖政策实施根本原因的探讨》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一直以来被确认为一个多极的均势体系。……尤其是英国,在传统外交惯性,尤其是以均势学说为代表的惯性影响下,一直推崇均势外交;在二战后加入到集体安全保障体系后,仍保持相当程度的均势外交的情况下,产生了绥靖政策这一完全不符合现实发展规律的绥靖政策。”
无独有偶。如今美国的某些政客无视二战前“均势外交”之下所产生的绥靖政策所造成的祸害,再一次企图放任危险的日本重新武装起来,以实现“亚太再平衡战略”(在2012年6月3日闭幕的香格里拉对话会上,美国防长帕内塔提出了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如此,危险的日本一旦在美国的怂恿之下重新武装起来,第一个要报仇雪恨的对象无疑是在广岛扔下原子弹的美国。如今还在日本军国主义者手里的美国在冷战时期交给日本的300多公斤武器级钚,足以制造40至50件核武器。以此再发动一次珍珠港偷袭,足以夷平美国的所有大城市。
对于这种危险,在美国也不是没有比较清醒的人,譬如 《华盛顿邮报》和《纽约时报》等美国主流媒体认为安倍首相是“强硬的民族主义者”,自他2012年末就任以来,一再地对其观点表示了担忧。去年5月有媒体报道说,美国会报告称安倍首相的行为“有可能会损害美国的国家利益”。(2014年02月21日 07:47 来源:新华网《日媒:安倍遭美主流媒体连日痛批》)美国《华盛顿邮报》日前发表署名评论文章,严辞抨击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文章说,安倍正把日本带向危险年代,也可能使美国面临严重的国家安全危机。这篇文章由华邮副总编狄尔(Jackson Diehl)撰写,标题是《日本的挑衅之举》。(台湾《旺报》报道)前国务卿克里最近还直接指出日本不可预测,很危险。但某些当权者依然幻想通过放任日本重新武装可以轻松地实现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而无视严重的危险。如此平衡政策,如同二战前的均势政策一样,会再一次产生绥靖政策而导致世界的巨大灾难,而美国自身必然首当其冲!美国某些当权的政客如若还不醒悟,历史将再一次证实,以损人的目的开始,必然以害己的结果告终。这些政客也可能成为张伯伦第二,成为历史的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