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知的兴衰

2021-01-05 3609 0
作者: 佐伊23 来源: 佐伊23

  所谓公知指的是这么一群人,他们以西方资本体制(经济和政治)及其意识形态为尊,一般而言,公知有如下一个或数个特点:在政治上主张宪政民主和票选政治,在经济上主张资本无障碍的自由流动,在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上主张小政府大市场,在政府和公民的关系上主张保障资本主义范围内最基本的言论和结社自由。

  他们的这些主张,发端于70年代末期,快速发展于80年代初期,在80年代中前期甚至一度受到众多知识分子的拥护。1989年后,他们的声音小了一些。但是1992年南巡以来,他们重新兴起,甚至一度高居庙堂,成为经济方面决策层主流的意识形态之一。国企改制、工人下岗、全球化、三大私有化改革(医疗、教育、住房)基本都是在这个意识形态的指导下完成的。

  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决策层已经借助公知的舆论力量完成了市场化改革,但公知还想进一步变动体制,这就使得决策层开始和公知渐行渐远。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公知才从以前具有褒义的“公共知识分子”变成了现在充满贬义甚至很多人都不知道其全称的“公知”。

  一、江湖之远

  80年代是公知意识形态的起源。80年代最响亮的口号是“思想解放”,但是这个口号下面有各种不同的主张。在政治上主张宪政民主、在经济上主张资本自由的自由主义就是其中的一种。而在改革之初最早一批接触西方的学者,就成了这种思潮最初的传播者。他们中有高校老师,有新闻工作者,有公派出国学习法律的法学家(多数也是老师),有公派出国学习经济的青年人(一部分成了老师,一部分进了体制),他们在自由主义的旗帜下聚集起来,通过自己掌握的讲坛、文学杂志和新闻媒体,传播自由主义思想,希望建立经济上资本自由、政治上宪政民主的体制。

  这是一种明显的反叛,而这种反叛最初出现在文艺界。卢新华的短篇小说《伤痕》(反映那个时期的一些故事),拉开了反叛的序幕。伤痕文学断章取义截取某些片段,片面渲染毛时代的苦难,在当时它的确赚取了众多读者的眼泪。这种反叛还出现在电影界。《庐山恋》毫无疑问是最出名的一部。

  报刊杂志也是自由主义的主要阵地之一。80年代中前期,一个叫做张华的大学生因为救一名农民不辛身亡。这个事情被自由主义者抓住,引发了全社会的讨论,“年轻大学生救一个农民值不值”。舆论一边倒地认为,大学生的价值比农民的价值更高,不应该去救。这样的舆论与传统的集体主义完全背道而驰。这场争论最终在官方的介入下停止。然而,当集体主义的经济被瓦解的时候,集体主义的思想自然抵不住自由主义的冲击。

查看余下68%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返回文章
默认表情
添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