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对立是货拉拉事件的真相吗?

2021-03-11
作者: dlsdyc 来源: 新潮沉思录

  2020年2月6日,长沙,多云。

  21点29分,女孩翻出了车窗外,头部着地。

  21点30分,司机拨通了120。

  2020月2月10日,女孩抢救无效死亡。

  距离除夕,还有一天。

  致命时刻

  一个极简主义的故事,总是显得迷雾重重。正如北冰洋上漂浮的冰川一般,庞大的事实被掩盖在深不见底的水平面之下。动机?原因?目的?在揣测的迷宫中,大众一起迷失了方向。谣言与真相散播在了微博中、知乎中、豆瓣中。一切都已消散在所谓后真相的虚幻时代里。

  让我们把时间拨回事件发生几个小时前。

  15点,虽然一天中的最温暖的几小时,但对于女孩而言,搬家是一件令人苦恼的事情。为了在年前搬完家,叫个货拉拉吧,她不由自主地想到。

  20点38分,司机到了目的地。搬东西,拉走,再搬进去。这无非是乏味工作中的平常一日。如果动作快,今晚说不定可以再多接一单,司机暗想到。

  他们碰头了,但情况却不怎么好。

  无论是最近聚会多了想省点钱,还是害怕陌生人进入她的房间,亦或者是担心自己贵重的小物件被不小心损害,女孩拒绝了司机付费搬运的要求,选择一个人独自上下楼十五趟将东西运进车里。

  对于司机而言,这是闹心的三十多分钟。一个忙于养家糊口的35岁男人,早已失去了诗与远方。柴米油盐酱醋茶才是他最关心的事情。这三十多分钟的空置,损失的不只是时间,还是金钱。

  21点14分,车发动了。

  两个从未有过交集的陌生人,坐上了同一辆车。

  一个刚搬完东西气喘吁吁的女孩,一个少赚了钱而闷闷不乐的司机。

  低气压在车内盘旋。

  司机看了看时间,为了提前再抢一单,他不按导航找一条更快的路。

  女孩盯着窗外稀疏的路灯和一片寂静的工业区,不由涌现一阵不安。

  她害怕,甚至开始恐惧。她开始质问司机,为何偏离导航,究竟要干些什么。

  对于急迫想要接下一单生意的司机而言,女孩的声音如同催命符般加剧了他的焦躁。更何况离终点只剩几个红绿灯。司机选择了中年男人特有的回应方式,沉默。

  面对不知道意味着什么的沉默,女孩更加恐惧了。

  面对越来越歇斯底里的女孩,司机也开始了恶言相向。

  女孩崩溃了,她已经深陷恐惧幻想中不能自拔。她决定自救。

  她解开了保险带。

  她翻出了车窗。

  我们可能永远不知道,女孩那一刻究竟在想些什么。是后悔?是冲动?是解脱?还是自由?

  随着头部着地,一切都已经与她无关。迎接她的不是自由,而是死亡。

  舆论喧嚣

  一个符合传播学的案例,必然充满了戏剧性,至少是戏剧性要素。男女、深夜、偏离导航、跳车,足够让大多数人产生一系列联想。随着女方家属的率先发声,舆论场上再次喧嚣起来。

  理所当然,性别矛盾成为了最先被挑起的问题。货拉拉事件再一次成为网络上一些女性控诉和渲染社会针对女性的不安全和系统性破害的契机。

  当网络上一些激进女性翻出各种事件强调女性是这个世界的受害者时,男性也找到了各种故事证明自己受到了逆向歧视,这些故事同样真实。歧视与逆向歧视也同时存在。作为盖然性的归纳推理与必然性之间总存在着不可逾越的鸿沟。网络上的一些激进女性在她们的世界里,看到得永远是男权社会的系统性压迫。即便司机没有与女孩有过任何肢体接触,她们会强调如果性别互换这种事情根本不会发生。作为相应言论的反击,一些人真的翻出了性别角色相反结果基本相同的案例。

  关于资本主义父权社会带来的种种结构性,系统性问题,沉思录以前也聊过不少,熟悉沉思录的读者都清楚沉思录在平权问题上一惯持什么立场。但同样的,秉着唯物主义和实事求是的态度,我们并不支将这种结构性理论粗暴化极端化的去衡量所有事情,对当下互联网愈演愈烈的性别对立现象更持反对态度。这种粗暴化极端化正是如微博这类地方一些拼命煽动男女对立的人在做的。

  这件事中不是没有结构性问题。一个人去酒吧所面临的男性凝视就已经令很多女性感到不舒服,在一个半密闭空间里与陌生男人相处,女性更容易焦虑也是很正常的事情。货拉拉缺乏弹性的计件方式,也让司机不得不为了提高运转率而绞劲脑汁。这种隐性的结构性压迫,也是司机与女孩关系恶劣的一个重要推手。但结构性的问题到这一步为止,后面的跳车显然不是这种结构性问题必然或者说常规会导向的结果。

  司机也有很大的问题,在中年压力之下,司机不得不每日辛勤工作,只为能够多赚点钱。然而,即便是内心再焦虑,与女孩解释一下这条路更近总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语气不好、态度很差都是问题。但沉默最容易唤起恐惧,唤起对于不可知未来的恐惧。但这显然和上面的案例一样,属于部分责任,而不应该被认定为凶手。

  我们无法得知那个女孩生前对司机有着怎样的恐惧幻想,以及这种恐惧的来源是什么,无法知道她为什么不报警而是跳车。死者矣已,我们无需再评论她的选择。但无论如何,这都是一个各种偶然因素导致的个体行为,然而就是有些人要借着这个事情拼命渲染,对所有男性做有罪推定,希望其他的女性也产生这种恐惧和仇视,甚至鼓吹女生出门一定要带刀。拼命的把这个社会一半的群体描述成人均犯罪者,完全不顾我国多年社会,经济,教育的发展带来的社会现状现实,甚至将大部分人认定为天然没有良知的恶人,这样的思维是典型的”错的不是我,是这个世界“。

  我们这个社会真的如此不安全吗?数据显示不是这样。中国已经很多年都是全世界凶案发生率最低的国家之一,每10万人凶案发生率大概在0.7~0.8左右。我相信普通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感受也和这个数据类似,中国城市发达的夜生活和各种夜间服务也是一种体现。

  当然,有人会说凶案发生率再低,摊到自己头上也是性命攸关。这没错,个人安全防范意识什么时候都该有。但在我们目前的社会环境下,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什么?深夜女性独自外出,打车前提前向朋友告知车牌号,路上发定位,保持聊天通话等等是当下女青年的日常做法。这并不是一上来就对男司机有强烈的敌意,而是正常的以防万一行为。

  如果这些都做了,仍然遭遇意外呢?我们实事求是的说,这个世界上还没有完全没有犯罪的社会,犯罪行为在概率上是一定存在的。人类社会到目前为止大体上还是在为不断降低,解决犯罪率而努力,在我国更是如此,但再怎样的努力也不可能现在就消除所有犯罪现象。因为有犯罪现象就要否定这个社会文明的一切,就要歇斯底里的对所有人进行有罪推定,这是没有意义的。

  警惕本身不是问题,很多犯罪案例是真实发生的。但问题是,警惕不等于精神崩溃。警惕是告诉我们如何在特殊情况下保持冷静寻找出路。当舆论以为渲染把被害人的悲惨情况时,大部分受众获得只是共情,而不是真正在微观情景下处理问题的方法。

  然而,当代舆论传播机制确实极端善于放大这种个案,善于放大能搏眼球的声音。甚至央媒的新媒体都来搅混水,声称司机当时唯一正确的操作是紧急刹车。稍有常识的人都能想到当有人将身子探出车外时紧急刹车会是什么后果。

  另一个要说的是货拉拉本身,货拉拉确实有要改进的地方。作为一家估值近百亿的公司,理应考虑到安全问题,给车辆配上录音系统和及时报警装置。但和前面说的一样,诸如此类的问题,不可能常态化的导致跳车这种事的发生。甚至于,煽动性别对立本身就在抵销对货拉拉的批评意义。如果,真的如那些极端分子所愿,大批的女性都因此变得对男司机极端恐惧和敏感,那货拉拉做出什么样的改进都没有办法解决这种问题。

  寻找共识

  最近沉思录很多作者都在强调当下中国大部分普通人需要寻找共识和共同认同。在一个内卷的时代里,绝大多人过得都不容易。但人有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如果把什么事情都归咎于某种宏观结构,本质上是一种偷懒和放弃。这才是一种将人变成机器的做法。这种做法认为,只有人在这种情况下,就一定会做出这种选择。然而,真正的人类则相反。人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就在于即便是完全相同的变量下,人也可以做出截然相反的行动。

  防止责任外部化可能是一条更好的解决路径。大家可以仔细想想,我们可能并不厌恶责任本身,我们厌恶的是不公平的责任分配。比如,明明是同事自己的事情,却看在你善良可欺的份上甩手扔给了你;又比如企业明明应该诚信宣传,却悄咪咪地在宣传图上写上一行一切以实物为准的小字;还不如你明明和室友约好轮流打扫,对方却总是不见身影。我们厌恶那些肆意将自身责任外部化的人和团体。他们享受了更多的权利,却没有尽应付的义务。

  在货拉拉的事件中也一样。双方都需要承担自己沟通不善产生的责任,而不是简单地将错误归于其中一方,或者单纯的形上学问题。如果以后其他人遇到类似的问题,多一点真诚少一点对立;多一些友善少一些戾气,悲剧是可以避免发生的。我们是可以对自己负责的人。我们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对自己的想法负责,对自己的影响负责。

  过错已经造成,悲剧已经无法挽回。我们不应该苛责任何一方,体谅和宽容有时会比正确更为重要。或许在另一个时间线里,女孩和司机在二十分钟的路程之后,可以互道辛苦,奔赴自己的下一站人生。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
赞赏备注
确认赞赏

评论(共2条)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