滠水农夫:做农民写农民的柳青

2021-06-04 1024 0
作者: 滠水农夫 来源: 激流网2021 微信号

  很少有作家像柳青那样,为了写作而变成其写作对象。

  在1953年到长安县皇甫村落户之前,柳青已经是地道的文化人。他做过报刊编辑,在文艺团体任过职,参加过《中国青年报》的创办,还创作了《种谷记》、《铜墙铁壁》等一批优秀文学作品。

  的确很难想象,有着这样经历的人会和一个农民的形象联系在一起。在有关记述里,人们看到的柳青通常穿着老式对襟衣服,头戴瓜皮小帽,和当地的农民没有什么分别。当然,在另外的场合,他可能还有另一个形象——一身西装,一副深究式的金丝眼镜,用流利的英语和外国人侃侃而谈。这两个反差强烈的形象竟完美的结合在柳青的身上。

  柳青的体验生活与一般作家不同,他不是以旁观者的身份到农村暂时生活一下,而是以一个党的基层干部的角色十七年扎根在农村,把自己当成农民,把农民当成兄弟姐妹,和农民打成一片。农民也亲切地称他为“咱们的柳书记”,把他当作自己的亲人,他与农民之间建立了血溶于水的深厚感情。

  他深入人民生活的对象化态度异常坚决和彻底,在皇甫村他和农民一道积极投身于当时农村正在进行的合作化运动,给区乡干部、农民讲社会发展史,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亲自指导王莽村“七一联合农业社”、皇甫村“胜利农业社”。他经常与公社干部王培德、胜利大队王家斌一起研究农业生产,并与他们成为了终身朋友。当时,由于生产队死了牲口,他还停下手头正在写作的《创业史》第二部,编写了《牲畜饲养管理三字经》,发给农民作为指导。生产队里水泵出了问题,没有专业的修理工,他也义务去修理。1960年4月,柳青将《创业史》第一部10万册的稿酬16065元,捐给王曲公社做工业基建费用;1961年开始写《创业史》第二部时,他向中国青年出版社预借5500元稿费,为皇甫村支付高压电线、电杆费用。长安县的领导劝柳青不要把钱全部捐掉,多少给自己留一点,但他说他也是社员,他的所有劳动收获也应该像其他社员一样全部归公。

  当然,柳青扎根农村并不是为了简单地当农民,而是为了写农民。他首先是一个自觉的立志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作家,他要写出亿万农民建设社会主义的发展历史和心路历程。他投入农村生产生活中,用心地体验,细致地观察,深沉地思考当时的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对当时正在进行的合作化运动及其三农问题,真正做到了入身入心入情。可以说,《创业史》这部小说正是他殚精竭虑、用生命书写的作品。

  他曾经说:“《创业史》也是我自身的经历,我把自己的体验的一部分和我经历的一部分,都写进去了。生宝的性格,以及他对党、对周围事物、对待各种人的态度,就有我自己的写照。”他还说:“要想塑造英雄人物,就先塑造自己。怎样塑造自己呢?在生活中塑造自己,在实际斗争中塑造自己。”在《创业史》中,柳青精心塑造社会主义时代的农民形象,而同时也努力地塑造了自己,他是完全地把自己溶入到农民当中,溶入到社会主义事业当中去的。

查看余下70%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