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人比马克思更懂共享经济
内容提要
当代资本主义共享经济模式背后深刻的政治经济学嬗变是我们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有必要分析共享经济中资本家与劳动者之间雇佣劳动关系的特征,进而指认资本家依靠对过剩劳动力的再吸收、对劳动者休闲时间的再利用以及从劳动者生活资料的再商品化和无偿劳动中获取利润三大机制来实现对劳动者剩余价值的剥削。资本家与劳动者之间的结构性对抗关系并未因共享经济而改变,它是资本逻辑的深化而非终结或逆转。共享经济只不过是新技术革命背景下当代资本积累的新模式和剥削劳动者剩余价值的新手段,是资本主义危机背景下通过金融资本与技术的结合来缓和资本危机的新途径。这决定了当代资本主义共享经济在其制度框架和资本运行规律下的虚幻本质。
一、问题的提出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大数据服务的广泛应用催生了各种新型产业形态和商业模式。资本主义共享经济产生于“共享、分权、绿色”等价值诉求,天生地被赋予了诸多积极属性,被誉为“未来趋势的新化身”。[1]。人们正在进入这样一个经济时代:工作被分解为世界各地的人们在业余时间通过按需服务平台来执行的任务,服务由在多个平台工作的自由职业者或专攻于某个其他领域的多面手来提供。[2]24/7。[3]式的市场与支撑持续工作和消费的全球建制已然运转多时[4]。毫无疑问,共享经济似乎正从整体上重塑着资本主义国家的劳动力市场、资源流动方向、劳资双方关系等,但它真的能帮助资本主义国家进入一个“升级版的自由劳动力社会”[5]吗?一些西方学者认为,共享经济或将成为一个转折点,完成对资本主义的逆转或终结,甚至提出“我们正在见证资本主义的终结”[6]。然而,问题依然接踵而至,应当如何来理解资本主义共享经济模式下日益浮现的雇佣劳动关系的新特征?共享经济果真能使资本主义开始呈现出未来新社会的萌芽吗?内嵌于共享躯壳之下的核心究竟是公共所有制还是资本积累体制的变种?它的出现究竟是对资本主义的整体性颠覆还是进一步深化?为回答这些问题,我们有必要深入到资本对劳动的新型雇佣关系来重新审视共享经济,抹去共享经济那些由共享精神、自由选择、环保色彩等装点起来的玫瑰底色,转而探寻隐藏在其背后的资本逻辑。因为,工人阶级的“工作”形式的发展让劳动这个概念的内涵在资本主义几百年的进程中变得更加立体化。“通过它与分配、交换和消费之间的内在关系,并超越它在其中发生并通过它发生的所有其他因素之间的关系之后”[7],劳动表现出了一个时期的所有特征。因此,在更广泛的意义上,马克思认为,劳动是观察时代最具启发意义的角度,它建构了一种准客观的社会中介形式。在马克思的分析框架中,这一形式是现代性之基本特质的首要社会基础。[8]可以说,现在正是我们回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可能契机。提升对资本家与劳动者雇佣劳动关系的关注,并将其纳入经典政治经济学框架内,是我们理解共享平台经济和当代资本主义剥削机制的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