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人拍,是主旋律电影面临的现实困境
大家应该还记得在5月份的时候,一部主旋律电影《1921》的宣传海报,因为涉及使用不少流量演员引起了网络争论。如今,这部电影开启了大规模点映,网络口碑反响不好。笔者也去观看了点映。从电影的角度说犯了很多老生常谈的错误,重于说教,弱于情节,情节雷同,人物薄弱。这两年主旋律影视剧都有一些不错的作品,但整体上来说主旋律作品的制作还是处在一种困境中。《1921》这部作品从艺术上和商业上都正好集中反映了主旋律影视作品制作困境的原因,笔者将之总结为没人拍,导致了拍不好。
我们先从《1921》颇为诡异的市场动作开始讲起。从近日的排片中,我们就能发现出品、发行单位对自家闺女的种种不自信。《1921》,名义上的上映日期是7月1日,但是该片自6月25日就开始了全国点映,当日排片比重高达27%,在所有上映影片位居第一。要知道,点映本来是影片为了想要试探片子的成色如何的一种通行做法。其意义在于,影片在正式上映之前,小规模放给一部分观众看,出品方、院线才能根据看了点映的观众反馈,调整宣发、排片,以获得最大的经济与文化效益。
但是,有些电影从业者往往会利用点映做文章,因为没到正式上映日期,为了表面上的公平公正,豆瓣等几个电影评分软件并不能显示鬼知道有没有看过的观众的评分。因此,如果我们把原本应该是是“小规模”的点映,变成“大规模”的点映,那么,这部电影品质究竟如何,就成了一个薛定谔式的未解之谜,出品方也就可以规避评分网站对于票房的影响,通过点映赚信息不对等的快钱。首先抓住这一漏洞大做文章的电影是《万万没想到》,在2015年,该片就凭借史无前例的超大规模点映票房过亿,创造了不仅是中国电影、大概也是世界电影中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最快票房过亿记录:负五天。
在尝到甜头之后,这种欺负老实人的做法并不罕见,急于收票房为风雨飘摇的华谊兄弟续命的《八佰》、知道自己在春节档毫无竞争力的《西游记女儿国》都凭借这套下三滥招数赚的盆满钵满。前者为了尽快回款挽留公司股价,史无前例地要求影院先交保证金、再放映,后者也是,居然以排片逼迫数万影院员工在当年大年三十加班,年都没得过。本号多次指出,国家放纵影视工业野蛮生长的结果,就是基层影视从业者在面临无处不在的压榨和欺凌。
而作为主旋律电影的《1921》,必然也有些类似的考量。和诸多政治话语一样,主旋律电影是个先有概念、后有定义的模糊术语,自80年代被提出后,大致上,它包括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和重大社会现实这两种题材。长期以来,业内已经形成了文化国企负责前者、民营电影公司负责后者的惯例。我们都知道,《1921》导演黄建新还有《建国大业》《建党伟业》两部革命题材作品,而主旋律专业户博纳影业主控出品的《湄公河行动》《红海行动》《中国机长》自然也都是现实题材作品。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