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产业化,该告别了
最近国家提出了中小学要限制课外教育,教育部成立了校外教育培训司。校外培训行业的整顿正在进行,资本市场给予非常激烈的反应,像新东方股票今年已经下跌了近60%,个别股票已经下跌到80%以上。
随之而来的是教育培训行业裁员声四起。笔者之前写《文科生,多不多》里提到了,这么多年的大学扩招,那么多学了天坑理工科专业和文科的大学生,可毕业后没有多少高薪工作岗位接纳他们。与今天的主题有关的是:近几年教培行业指数型增长,甚至到了无序增长的地步,而很多大学生发现为了能在城市中立足,只有进入教培行业,才能拿到还算过得去的工资,于是很多人想抓住这根绳子。一种不确定展现在他们眼前,使他们可能成为了时代变革下的一个浮萍。
据相关数据显示,早在在16年的时候,我国辅导机构教师规模就已有700万至850万人,以及1.37亿人次的参加学生的规模,他们支撑起了一个超过8000亿的庞大产业,且从12年开始一直就保持在10%以上的收入增长。随着学生数量激增,互联网大资本也盯上了K12这个肥羊的领域,像阿里和腾讯。由高领领投的风投者仅去年一年就为这个行业提供了超过100亿美元的资金,资金的狂热使监管机构不得不警惕。
基础教育培训行业的现状就是,有资本化的大型培训机构坐稳钓鱼台,例如新东方、学而思,线上的猿辅导,地方的中型连锁化校外培训机构,还有一些零散的小机构、业余家教机构做补充。前段时间资本过热,导致太多抱着搞钱心理来办学的人,张口闭口招生宣传,不停地贩卖焦虑,导致压力下沉。很多教育连锁机构为了快速占领市场,疯狂扩张,同时这些教培行内拼杀很厉害,疯狂价格战,后期口碑却没打下来。早在疫情前,教培机构收钱跑路的情况就时有发生。
就在这几天动手整顿教培机构的时候,笔者看到网络上怨言也颇多,多半是自称学生家长。比如有家长认为,这是一个头疼医头的政策,治标不治本。只要高考指挥棒还在,那么培训机构就能实现花钱买教育的目的,从而提高了教育的公平性;对于他们的孩子来说,如果成绩中游,补一补还能提高分数,不补就有滑落的风险;如果限制课外辅导,鉴于内卷大环境,事实上无法消解家长们的焦虑,相反可能会加剧家长们焦虑,甚至猜测请家教的费用都会涨。这里又回到了一个老话题——能在互联网上主导一定议程的,是哪个阶层群体的问题。
恕笔者直言,很多人并不是这个政策主要关注的对象——这个政策更关注的是月可支配收入不到3千的庞大的基层群体,以及收入不高的中西部县城群体。之前的课外培训热潮,其基本特点是:城市大于农村,东部大于西部,重点学校大于非重点学校。现在那些课外的教辅机构不断开拓市场,逐渐把压力和焦虑下沉到这些基层群体的身上,他们本身负担比较重,想让孩子也参与教辅竞争确实成本又过高了。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