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主义的余晖:大寨、南街、华西——大地上的中国
集体主义“活化石”
如果在50岁以上的人群中做个调查,中国知名度最高的农村是谁?人们基本会说,是大寨。
著名的大寨村,位于山西省的太行山腹地,至今公共交通还不是很便利。从隔壁阳泉市拉我过去的出租车司机李师傅说,他开车3年,只拉过三个去大寨村的游客。
许是因为下雨,那两天村里游人稀少。
“来玩的基本都是55岁以上年纪的老年人,你这个年纪的,还真不多”,村口小饭馆的东北老板娘说,“等这些老年人都走不动了,大寨恐怕还要降档”。
她还说,饭馆生意越来越差,再过两年,他们两口子就打算退休回老家了。
|激情燃烧的岁月
与今日的“冷清”不同,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这里可是热火朝天的国民圣地。
1964年,毛泽东发起“农业学大寨”的运动,至1979年运动结束,这个当时只有400多人口的小村庄,共接待全国近千万人次、以及五大洲134个国家的2.5万名外宾来访。其影响力,远非后来的“天下第一村”华西所能比拟。
原本大寨村十分贫瘠。建国初期,大寨共有700亩土地,零星分布在“七沟八梁一面坡”,共4700块,平均每块地约100平米。地少而贫,跑土、跑水、跑肥的“三跑田”,粮食亩产仅有87.5公斤。且灾害严重,每十年中有五到七年春旱,夏旱十有三四,秋旱十之一二,且因山高坡陡、石多土薄,不旱则涝,每十年还有一两年洪灾。
这样一个叫天不应叫地不灵的村庄,如何能成为榜样?答案是集体。
办起农业合作社后,为改变贫穷落后面貌,以陈永贵为首的党支部制定了依托集体治山治水的宏大计划。
从苦干一个半月改造白驼沟,到1955年发起“三战狼窝掌”(一人牺牲两人重伤),从在山上修建6个水库(池)、建成32.5公里引水干渠,到大力推进机械化,经过20年战斗,1979年大寨粮食亩产达606公斤,是1949年的近七倍。
这样一个一穷二白的小村,30年间向国家缴纳公粮360多万公斤,其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受到中央肯定。“不劳动不能当干部”的标准,“海绵田”“三深种植法”等高产技术,大力兴修农田水利的做法,成为全国农村学习的样板。
“集体是社员的靠山,社员是集体的主人”,至1978年,大寨人均收入比1953年增长3.6倍,人均住房2间(孔),超过全国所有城市和农村同期水平。大寨医院媲美县级医院,文艺队、武术队等享誉中外。“大寨”,成为集体主义经济富裕、文明的代名词。
80年代后,大寨模式曾作为“教训”受到检查和嘲讽。与全国一样,大寨也将土地、集体资产分给村民。尽管村民生活水平有所提升,但十年间,农业生产徘徊不前,工业实力薄弱,集体没收入没积累,十年四换支书两委丧失凝聚力,大寨逐渐“泯然众人矣”。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