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的傲慢——吴晓波:“我觉得大部分都是无用的人”
这年头,某些人还真是自大到什么都敢说。
近日,财经作家吴晓波在《财新时间》节目中,就坦言自己是精英主义者,认为这个世界不需要那么多人,大部分都是无用的人。
吴晓波何许人也?
一个财经作家,写出了《大败局》、《激荡三十年》、《吴敬琏传》、《腾讯传》等畅销书的财经作家。
从这些书名中也可窥见吴晓波思想的成色。
水平又如何呢?
《吴敬琏传》被曾任吴敬琏助理9年的柳红指认为剽窃,且书里有“14 种硬伤” 和“4 处软伤”,包括时间、数据错误、编造情节、随意拔高等;而《鹅厂传》则流水账似的记录了鹅厂这一路,被批评为“堆砌过往媒体上早就出现的材料,充斥着鹅厂官方史观的论调”,缺乏深度和商业的复杂性。
吴晓波的写作风格实际上是白描式的,他记述了一个又一个的创业故事和商业神话,却缺乏相应的分析。自然,他从不会告诉你,这些“时代的弄潮儿”第一桶金都是从何而来。
《激荡三十年》里还记述了“不行贿的王石”,“破釜沉舟的柳传志”。
王为何没有必要行贿,后来大家都知道了;柳破的是哪个釜沉的又是哪个舟,任你把“白手起家”说得天花乱坠,也掩盖不了中科院计算所所办公司变成私人企业,技工贸全面让位于贸工技,赚一点攒机费服务费的事实。
吴晓波的文章里除了对一个个商业“英雄”骨子里的崇拜,有认真的分析和探讨吗?
说到底,这就是一个近几十年来急剧壮大的资本豢养的吹鼓手而已,他们急需通过一个个神话来为自己正名,尤其其第一桶金大多带着血污的现实下,这种“正名”就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只是,其水平,其实和嘴边没把门的、各种瞎侃的高晓松基本是属于一个级别的,实难胜任。
更何况,总是以资本的"传教士"自居,却从不把潜在的信众放在眼里,也从不站在他们的角度考虑问题,一会儿要坚决站在富人堆里,一会儿又说大部分都是无用之人,这可如何是好?——要知道,连大约2020年前的那位都还知道要站在穷人一边,并给穷人治病,再来上各种“神迹”,潜在信众们才有可能认你。
前些年,吴的书成了“宝贝”,成了学经济和搞商业的人的必读书目。
可惜,形势比人强。
在全球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进入深水期,而国内互联网寡头向各个领域渗透、控制的当下,普通人的生意实在不好做;而无论是厂妹、白领,还是码农都愈发感受到了996之下,亚健康的人的唯一属性就是成为资本增值的机器上随时可替换的螺丝钉,大家都成了不分彼此的“打工人”。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